《科创板日报》(记者 陈美)讯,如何让制造业和城市更智能,AI、大数据是一大关键。伴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地,越来越多人将聚焦到数字化应用中。
作为全国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数之联是一家大数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并深耕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两大领域。2022年春节前夕,数之联CEO周俊临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采访。按他的话来说,10年前,就进入大数据这一产业,但在计算机行业,20年前就已接触。
从初创企业,到融资5次,再到启动上市辅导,拟上市科创板。创业岁月中,周俊临仍然记得当初的选择:最开始做的是科研项目,其中既有国家研究课题,也有与华为等企业合作的项目。“合作后,发现商机,因此选择创业。”
采访当天,天气依然寒冷,节气上也刚刚过了大寒。《科创板日报》来到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周俊临一身蓝色毛衣,面带笑意,他向记者讲述了数之联的创业历程,以及数之联对于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赋能。
进入华为供应链 与林业局和市场监管局有广泛合作
以技术起家的数之联,身为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周俊临是标准的工科男。
采访中,周俊临谈到:在计算机领域里,最开始从科研做起。除了国家研究课题等纵向项目,还有与华为等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接触中,周俊临发现,这个产业有巨大商机。但从高校走出来,真正创业后,周俊临才知道:一个公司形成业务,除了技术,还需要一个完整的产品。
“由于与华为合作顺利,至今数之联仍有华为的业务。相当于,我们已经进入华为产业链了。”周俊临说道,具体到业务上,是数据分析。
“最开始,数之联通过对电信彩铃的分析,帮助华为判断哪些彩铃会受到市场欢迎,进而帮助企业做出选择。现在,与华为合作的比较多的是遥感技术。”周俊临回忆称,通过AI+遥感技术,能快速完成对超大面积的森林监测。这相比人工巡山巡林,提高了很多效率。
正是由于市场需求叠加技术,数之联获得了多个政府大单。“对应到遥感技术的应用上,林业局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数据监测和分析,了解森林实际情况,包括森林长势、面积变化等等。”
再者,智慧城市也十分需要AI和大数据。以智慧监管为例,周俊临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工商局,食药监局,质监局三局机构整合,在智慧城市新形势下,市场监管面临着新信息化手段支撑弱、监管数据挖掘不深、市场监管任务重和人员不足等矛盾。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市场监管政务数据的有效整合,提升市场监管效能,是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向科技要解决方案,新型的市场监管需要综合应用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从而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效率。
“这个市场很大的,属于全国各个城市。因为它都需要智慧监管,可以说,应用非常广泛。”周俊临深有体会。
切入智能制造 用AI视觉检测面板缺陷
当然,创业中,最让周俊临最有感触地还是切入智能制造这一领域。
“经过多年努力,数之联智能制造已在华东和华南深度扎根,客户也包括了京东方、天马微电子、上飞、上汽、惠科、华星光电(TCL)、等重点公司。”周俊临介绍道。
就面板检测来说,数之联会对京东方、深天马这些公司,针对性地推出“缺陷检测”这一服务。“在制造业中,生产的产品需要进行缺陷检测,数之联通过AI、大数据服务,提升整体产线的良品率。”
采访中,记者发现,数之联提供的“缺陷检测”服务,并不是简单的数据识别。
“一方面,缺陷检测需要AI视觉去检测,但模型不仅是通过输入几百万张照片,记住‘缺陷’就行了,还要告诉企业,具体什么位置出现了什么类型的缺陷。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缺陷。”
数之联提供的“缺陷检测”,服务准确率已经达到95%。“效率上,人一天看1万张,最后很疲劳了,但机器不存在这一问题,它可以持续的检测。但如果机器出现问题,识别错了,带来的损失也将非常巨大。”
“每一张玻璃识别完以后,会根据它的状态决定后续流程,如果明明没有缺陷,却识别出来了,后续走得流程可能就会错误。而一张面板价值约5-8万人民币,每条产线每小时要加工的面板数量多达几十张,一旦出现这种错误,我们的项目就会对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周俊临谈到。
除了识别、分类、判别缺陷,也需要知道缺陷产生的根因。生产一块面板需要经历300多道工序,上万个工艺参数,产生PB级数据量,周俊临认为,整个面板生产的“缺陷检测”,难点在于精确度,由于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缺陷,使半导体生产的品质控制效率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智能制造的今天,这些已知的‘缺陷’有600多种分类,有一些‘缺陷’出现的多,有一些出现的少。出现的少的,也能通过AI技术精确的找出,就很难了。”
周俊临骄傲地称,“目前,在面板“缺陷检测”这一领域上,在市场上排名前10的企业,已有8家成为数之联的客户。“毫不客气的说,数之联在细分领域已成为龙头。”
成立10年、融资5次 对科创板发起冲击
作为深耕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两大领域的科技企业,数之联成立10年来,也经历了5轮融资。
天眼查显示,成立于2012年的数之联,在第2年就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当时的投资方是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它是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国有独资公司,主要围绕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
回忆起这笔投资,周俊临称,“第一笔融资,拿的相对容易。当时,成都技术转移集团主要是看中了我们的技术能力,认为数之联的技术团队实力比较好。”
但之后的几轮融资,却没有周俊临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从2017年开始,周俊临和董秘冯任远就开始忙碌融资。“一轮融资完成后,马上就启动第二轮融资。”面对VC机构的投资,周俊临也深感创业的不易:当时 ,他(冯任远)不知跑了多少次,北京、上海、深圳,大概见了几百个投资人,但最后有投资意向的,仅剩下十几名。
但如何与投资人谈判,又是几番周折。面对投资人的要求,数之联如何“还价”,最终签订协议,十分不易。在周俊临看来,在经验丰富的投资人面前,数之联的底气不能输,但企业要发展,则必须拿到融资。
数据显示 ,2017年以来,数之联几乎每一年都能获得资本的青睐。其中,不乏银杏谷资本、鼎兴量子、普华资本等明星资本和母基金。
到2021年6月,数之联完成上市前期最后一轮融资,当月完成1.6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中科招商、兼固资本、中光防雷、鹰盟资本、西安龙鼎投资、晟川投资、兴裕未来投资、四川省国资投。
对于此次投资,中科招商集团董事、联席总裁薛来栋表示:“数之联在几家备投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是公司强大的科研队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我最看好的一支队伍。”
投资方兼固资本董事长桂昭宇也称:“数之联专注于智能制造及智慧城市领域,在细分市场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几位联合创始人是中国大数据行业的领军团队,多年来持续深耕大数据领域,打造出多款成熟高效的应用产品,得到了多个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度认可。”
站在冲击科创板的起点上,周俊临说,公司会继续搞研发,接受市场的检验。“因为技术是数之联最坚实的底层。”
上市辅导备案显示,数之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傅彦、周涛、周俊临,三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 38.66%的股份。同时,通过成都数之联共创同享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都数之联同创共享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控制公司 13.67%的股份。辅导时间将从2022年1月持续至2022年6月。
届时,《科创板日报》将持续关注数之联上市进展。
(原标题:一线|实探“专精特新”小巨人 数之联冲击科创板背后:技术是最坚实的底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