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增进群众获得感。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部署,实行公共资源配置全程公开、全程留痕,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公平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
会议确定,以保障性住房分配、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为重点,由各地各部门纳入主动公开目录清单。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落实国务院部署,各省级政府和71个部门已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在信用、人口信息等领域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数据共享。
为了实行公共资源配置全程公开、全程留痕,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一是以保障性住房分配、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为重点,由各地各部门纳入主动公开目录清单。二是公共资源配置涉及的行政审批结果由审批部门负责公开,公共资源项目配置或交易过程、中标、合同履约等信息由管理或实施配置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公开。三是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客户端、新闻媒体等,及时发布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并与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实时共享,做到“一网”覆盖。四是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时限要求,加强督查考核,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每年要在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中公布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五是探索完善财政资金对困难群众补贴的公开方式,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服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政务信息的透明度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
常务会议指出,按照党的十九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部门和地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打通“放管服”改革“经脉”,是便利群众办事和创业创新、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实现政务信息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共享,在竹立家看来并不容易。这一事项牵涉到政府打通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平衡部门利益等问题。
竹立家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务信息公开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层级是政府有选择地公开信息,让群众获知政府的动态。第二个层级是协商平台,这个层级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打通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第三个层级是反馈平台,政府不仅仅公开信息,而且及时公布政策的执行效果,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举措。
“中国当前处于由第二个层级向第三个层级过渡的阶段,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不仅能够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而且能够让政府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竹立家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法制办就已在总结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已经纳入条例、法规的轨道。
政务信息公开有待立法规范
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共享要求严格审批新建信息系统,防止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全面清理和制止公共数据仅向特定企业、社会组织开放的行为,体现公平。
此外,还要在网络通基础上加快实现数据通、业务通。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初步实现国务院部门40个垂直系统向各级政务部门开放共享数据,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逐步满足政务服务部门对自然人和企业身份核验、纳税证明、不动产登记、学位学历证明等约500项数据查询等需求。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提高政务服务效能,避免企业和群众办事多头奔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加强政府部门政务信息公开绝非仅仅停留于口号,而是已经切切实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国家财政部官网消息,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达6806个,计划投资额10.2万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市政、交通、环保、教育、文化、养老等19个行业领域。其中已落地项目2438个,计划投资额4.1万亿元。
竹立家告诉记者,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当务之急是要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并在法律层面设置规范。“有些地方政府网站,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信息公开的同时,公民的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比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的清理、整合和筛选,并在法律层面进行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现有的信息公开标准还未对信息发布作出清晰的界定。比如,政府文件中涉及到的居民身份信息和个人电话,什么场合能公开,什么场合不能公开,都需要明确。“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也需要针对电子商务、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专门立法。”
(原标题:国务院常务会议:保障性住房分配将纳入各地公开目录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