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下午2:30,与城市,共美好——2019华润城规划设计实践论坛将在深圳万象天地剧场举办,届时搜狐焦点将在现场直播,刷新可见最新内容~
【活动主题】 与城市,共美好——2019华润城规划设计实践论坛
【活动时间】2019年8月28日14:30
【活动地点】深圳万象天地剧场
【论坛简介】
2007年,深圳乃至广东省最大的城中村旧改项目——大冲村旧改掀开序幕,历时十余年,从一个村到一座城,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在这场旧改实践中,我们探索城市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打造多元且开放的建筑载体,以人为原点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考量,使华润城不仅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一张名片,更是今天国内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参考范本。
“与城市,共美好——2019华润城规划设计实践论坛”,是一场立足于大冲村旧改实践、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运营的高标准论坛。希冀结合华润城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规划设计及运营实践,以及对代表性城市公共空间运营的借鉴,围绕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进行讨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如何最大化激活城市更新价值?如何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生命力?如何通过公共空间营造提升公众参与价值?诚邀与我们一同探讨城市发展,洞悉时代未来。
【活动流程】 14:30-17:30
(1)开场启幕
(2)嘉宾分享
(3)圆桌对谈
主办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承办方:华润置地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直播内容】——
14:00来宾签到
14:40论坛即将开始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及演讲嘉宾
邱维炀分享《城市进化》
【邱维炀】
我的主题是城市进化。
我希望在城市进化的各种不同的层面来跟大家分享城市是怎么样演变。
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些研究,我们知道在未来的30年,中国会有2.5亿的人口在城市里面,但是在2.5亿的成长,75%是现有的城市人,只有25%是新增的建筑物,也就是现有的75%是一定要进化或者改进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中国,全世界都面临这个问题,在我们工作过的350多个城市我们面临过很多类似的问题。
举个例子做探讨。这是韩国的清溪川在首尔的一个项目,把河流或者自然的景观分享…。这个是马德里,原来马德里河边的资源都是车型的,经过改造也归还了树林。还有伦敦,这是最繁忙的牛津街的步道,这个也是分享空间。纽约曼哈顿的时代广场也是车行改成了人行。
这个是英国的国王十字,通过各种不同的功能,把以前最危险和最不受欢迎的地区改成现在最受欢迎的地区,不只增加了学校、房屋、新的商场,还有运河的改造,运河资源的利用,还有广场、水景都是能够和大众呼应的。 我很荣幸能够从规划和建筑层面来探讨这些项目,我们也发现光从建筑层面探讨这些社会问题是不够、不足的,只能是在非常前期的规划才能讨论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再举个例子,这是伦敦的发电站,已经荒废50年,近期我们也在做一系列的改造、更新。除了对发电站的更新改造,还有很多新的建筑,不只办公、住宅,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这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建筑体,是一个混合使用的,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尝试,把高端的住宅和一般的住宅、酒店、地铁站、人才公寓全部在一个楼里,之前作为高端和中端和低端的风格完全融合在一起,希望这是未来的城市的模式,不再有任何的隔阂。
这是伦敦绿化的地图,其实伦敦是全世界最绿的城市之一,但是大部分的绿化是在城市外围,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也提供了伦敦城市里面最大的屋顶绿化,不仅在发电站有,在住宅上面也是多样化的绿化,有各种不同的活动,都在这里。
这个是楼与楼之间的场景,在楼上的住宅或者是酒店也有空中公园,可以直接欣赏到旧改的发电站。这个屋顶花园不只是给酒店的住客,这个是开放给社会大众的,可以取票上来这里享受这个城市的空间,我们也模拟了春夏秋冬各种不同的场景,希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场景。
另外一种城市进化,伦敦是一个非常饱和的城市,不可能有像这么多的发电站或者其他大型的项目改造,那这个项目是很小,是伦敦的前夕桥,是接着联系着泰晤美术馆),这个小小的桥,带来了远超乎我们想象,我们想象建筑物或者其他的一些城市空间可能是给人带来印象更深刻,但是我们做了才发现,其实这个桥并不亚于任何的城市更新,而且有实际很多功能的优势。这是之前我们在伦敦步行十分钟的距离,有桥之后步行的距离大大扩张了。可以看到圣保罗大教堂,这个桥变成一个聚会的地方,变成可以在这里欣赏风景,表演,约会的地方,能让人宁静沉思的地方。
我们也想,在交通上面能够有这么小的建设能够产生这么大的作用,有没有其他的可以帮城市做进化的?我每天骑单车上下班,但是在伦敦只能骑在马路上,有时候很危险,但是伦敦又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作为一个单车的高速公路,这个是全欧洲单车遍布的状态,越蓝是单车越多的地方,英国是骑车很多的地方,但是越中心的地方就越黑,可能是很不安全。我们的想法是有这么多轨道交通,我们能利用这些轨道高架起来,让这单车在上面自由行走。甚至可以做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并不仅仅是交通基础建设。
这个是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也是伦敦的正中心,这个是鸟瞰图,是伦敦最大的圆环,我们做了一个改造,这是之前的照片,30年前在这边非常不方便,大家没有办法跨过这些马路,但是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地方,这里有超过170个伦敦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包括伦敦的国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关区和行政区,之前是非常脏乱不堪,也不安全。我在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设计?我们也找出之前历史的资料,这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设计,在100多年前当时走的是马车,这个圆环非常适合当时的交通工具和人口密度,经过100多年已经变成非常不适合人在这边活动的地方。
那要改一个100多年的规划是非常有困难的,不仅是实体有困难,人的观念也非常困年,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开了研讨会、展览,我们从低于50%的支持度,到最后超过80%的支持度,是通过了各种方案的探讨。这个之前是停车场。改造之后,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车行改成步行,就是这样简单的理念。这个是伦敦奥运的场景,变成一个很好的城市空间,前面正对着的是皇家的。
不仅是带来特拉法加广场的活跃,甚至带来整个西斯密斯区的活跃。这个是近期的一个照片,但是其实看得出我们在这边做过设计的痕迹吗?其实很困难,我们没有增加任何的建筑物,但是这个地方确实变得更好、更舒适了。
【邱维炀】:另外一种城市的形式,我们也想从商业来探讨,因为商业渐渐变成城市的一部分。
在2009年2010年的时候我们开始一系列的苹果设计,这是第一个家在土耳其的苹果旗舰店,这个是在城市的广场,更像一个观赏的雕塑品,有一个巨大的玻璃,非常轻巧的屋顶,像一个方块在一个面上。再过两年,这是在杭州西湖中国第二家苹果店,看上去有苹果的风格,但是仔细看,这个是没有任何的金属构件,二层的夹层没有任何的节奏,灯光是非常均匀地照明。在室内也有升级,但是不容易看出来,比如说我们设计的家居是可以把电线完全隐藏起来,上面的广告的看板是用模拉的,看不到任何的节奏,但是还是传统苹果的冰冷、简洁的设计,比如说玻璃的楼梯。在2014年到2016年的伦敦一个店,这个时候伦敦网购的金额第一次超过实体店,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形式在改变,商业形式和设计的空间也同时一起要跟进,不然会被淘汰。所以看到在伦敦的苹果店,经过一两年有很多的不同,这些树是真实的树,我们在公司里种了一年确实能够活才搬到这里来,下面有休息的沙发,可以充电,后面有教课的课堂,可以在那边学习苹果的任何软件,这里是变成提供休息或者学习或者参观的地方。
它的细节也是更自然,不再是冰冷的玻璃,我们是用自然的英国的石材和光面的对比。在法国巴黎,这个是旧改的苹果店,我们在这里,也尽量地希望把室内室外更多地结合,这里像万花筒一样的天窗板,更多的折射下来,下面有真实的树。这个是在三环的苹果店,这个店叫做Union广场,这里不是一个店的概念,是一个城市广场,商业行为和城市广场已经完全结合。
在米兰这也是一个城市广场,通过一个水池直接下去下面的苹果店。苹果的总部,当乔布斯来找到我们的时候,也希望说把加州的风景带回来,他买这块土地的时候,这里都是停车场,这里不叫苹果总部,是叫苹果公园,是乔布斯回馈给他出生的地方的项目。这些是实景的照片。
大冲,我们也是九年前接触这个项目,这是当时的一些项目,很多地方都有待升级和改善。我们从整个深圳发展的历史来看,从40年前到现在,深圳是前所未有地高速发展,到现在的今天。在几年之内就从一块空地,让我们在里面重新想象。当然整个大冲的规划是280万,不只是商业区,还有很多回迁区、校园区等等。这个是我们当时规划的范围,大约是70万平方米,我们也看了,整个大冲或者整个住宅区200多万平方米,总共居住的人口可能不到五万,但是在这么小的区域,每天会在这里经过的人、消费、活动的人口超过十万人,所以在这个小的地区还是可以影响很深远。我们也看到,全世界类似深圳的城市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发展这么好?
全世界很多初创、高科技企业的城市,包括美国的东岸、西岸、巴黎、北京、上海,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能够吸引最好的人才的,很多年轻人在这边努力地工作、生活。我们也研究国内的年轻人,一周平均去逛街五次,逛街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空间,休息的空间、私密的空间。八、九年前我们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最成功的商业项目是这些室内商场。但是我们也想,现在是最成功的,在未来是否也会继续成功?这个是否真正适合深圳的生活模式。还有各种不同的科技改变了我们对商场的要求,可能更多是体验式的,我们从大的商场或者在传统的欧美式的高街之间做合并,既有一个舒适的商场,也有更多元化的街区空间。
这个是我们当初收到的之前的规划,当时的规划是商场在正对深南大道,其他的塔楼在后面。也就是说深南大道隔离了整个大冲村和深南大道的关系,我们很简单地把商业区放在中间,塔楼在外面围绕一圈,中间开一个高街,从地铁站到最远的一个塔楼,再从南开到北,再打造一个环状共线,地铁站到最远的是诚品,还有需要文化,也就是剧院,还有万象城。中间有不同的Plazza,还有各种不同的开放空间。这个是之前的方案和之后的方案,我们看到蓝色和红色都是人流,我们希望把人流带到这个项目里面,能见度也能提升。
这些是更详细的一些图,红色的是高街,绿色的是环状共线,还有不同的开放空间。我们希望把深圳或者大冲的历史保存下来,我们也知道大冲以前是一个渔村,这些是渔村以前的港口、码头,之前是池塘、水塘的形式保存下来,我们也希望继续保留这个城市记忆。我们是有一些水景保存下来,塔楼的顶侧也有一些空中花园。对于整个概念,大冲也不是在深圳最高的塔楼,也不是体量最大,我们希望在这里有一个整体的建筑语言,体现它在城市的地位。我们看深圳的城市的发展,从东到西,形成一个断带,这个是源源不断的。也就形成塔楼和群楼的建筑语言,我们从模型,最早期的概念模型,到更精致一点的体块模型,再做更精致的展示模型,还有效果图,幕墙里面的设计,细节模型,1:10的,第一次的视觉样板,第二次的视觉样板,再做效果图,再测试,让最终的成品一一地测试过来。
这个是我们去年照的照片,在深南大道上,已经是一个能够认得出的城市景观,但是我们发现,在这里活动的时候,完全看不到这些塔楼,大家更感受到的是这些城市街道尺度的空间感觉,我们觉得这个成功的是带来南山或者整个深圳辛苦工作的年轻人更好的去处,能够在这边吃饭、休息、喝茶、购物,有一层、二层,还有丰富的植物,也有广场空间,白天、晚上、雨天、晴天都非常繁忙。
最后我再介绍伦敦地标,它带动了整个金融城的建设,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这个小黄瓜了,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我们去年也再回去看,是否能够再提供更多的一些进化?我们发现这些新的高楼大厦,其实都是写字楼、办公室、总部,也就是说在晚上或者周末,是没有任何的活动,所以金融城在晚上或者周末都是一个空城,我们提出一个建议是叫密集项目,是一个文化、旅游、娱乐还有教育的项目。在这里是一个瞭望台,里面有餐厅,可以带学校和团体过来参观,让这边下班或者周末的时间都是生机蓬勃。 这些都是城市进化或者城市更新,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想,在更久的长远还有什么可能?再以这个举例,在更久的未来,30年50年之后,也许没有金融单位的需要,那这个楼怎么生存?我们可以改造成住宅。这个是跟我们公司合作的艺术家想象的未来,在里面一些开放的空间,现在是做空调和办公室用,像这种空间,也许也有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立体的种地的空间。在伦敦其他地方也可以一样的想法。 最后这个是一个20秒的动画,我们看一下现在所在的万象天地,各种的面貌,这是从深南大道上看的,我们也很期待未来有什么样的第二、第三次的生命。
【主持人】:感谢邱维炀先生的精彩分享。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二位演讲嘉宾薛升伟,带来他的分享《大冲旧改规划演变中的城市公共空间》。
【薛升伟】: 我可能是华润这个项目跟踪服务最长时间的一个顾问,十五年,所以我的提问是大涌十五载。这十五年其实有两重含义,一个从最早有大涌旧改的说法,从2005年开始,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做大涌的旧改,到现在2019年,首尾15年。或者另外一种说法,是从我真正介入这个项目,从华润成立的大涌公司,2007年的时候我介入这个项目,一直服务到PC塔楼,完全盖完要到2022年,所以又是另外一个15年。
在2007年2010年,从当初最早的概念规划开始,跟各个村民们,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他们回迁诉求的摸底、谈判、设计,如何满足他们形成这个旧改专项规划的批复方案,到2019年最终的实施方案。大涌刚才邱先生也大概讲了,这就是当年的所谓的大红线的范围,66公顷,卫星的照片。这个是2005年政府主导下总规的模式,就是沿着深南大道有一层路线,里面还有更多的像一些蔚蓝海岸的城市肌理。
当我们开始国际招投标之后,我们首先对场景进行了调研,这是当年我们记录下来比较有意义的场所。这里面有郑氏宗祠、大王古庙、大涌石在我们现在铜鼓路的边上,村里面有个水塘,还有画黄色线,当时沿着水塘边上有一年当初大涌村最热闹的商业街,这就是当年城市的肌理。所以说接手这些复杂的题目,当时一开始就提了几个规划理念。
第一、这就是大涌很重要的肌理,我们如何把这些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如何在他们基础上进行创新。还有画绿色圆圈是场地里面五颗的固榕树,榕树在南方地区是树神,所以很重视植被的改造。所以第一个是希望把肌理保护下来。
第二、认为这么复杂的项目,要把它能够实现,要实现社会、村民、开发三者利益之间的兼顾和平衡。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当年的铜鼓路,就是虚线表达的位置,做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把铜鼓路改造,把大王古庙归到了西侧,因为沿着深南大道接近一公里的界面,首先我们要实现一个利益的平衡跟兼顾,所以我们认为其中有60%的段是属于华润未来要开发的,另外40%的界面留给未来村民的物业。所以第一步做了这样的调整。传统上村民他们有的居住在铜鼓路西边,有的在东边,所以根据全区意愿的征集,我们就在东边,华润物业在中间最好的位置,在最密集居住的地方设置了回迁的居住区,这就是当年第二个策略。第三个策略我们提出要体现现代价值观完整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工作生活学习,三者或者娱乐能够交融在一起,正好我们这个场地,跟这个概念有很大的契合性,所以当年把万象城放在这里,因为靠近沙河西路,跟深南大道交叉,这是商业,所以是我们计划最重要的地方,也围绕大王古庙形成一个商务广场,是未来工作最重要的地方,还有配套。所以实现对整个土地使用的安排。
第三个、丰富街道的沿塑。我们觉得未来的万象城只有这样的盒子是不够的,所以当年提出希望有一条高街,希望沿着铜鼓路,能够形成林荫大道,通向沙河公园形成公园大道,形成一个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
第四、坚持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围绕前面所提到的记忆点,我们希望通过一条高街连接我们水塘广场,标4的是水塘广场,标2的是大王古庙广场。通过高街联系起来,通过高街能够渗透到郑氏宗祠,再渗透到背后的大涌石广场,最终把所有的人民引到大沙的公园。还有一条绿轴,从水塘通向未来九年制的学校。这就是当年对整个开发重点打造的开放空间。
为什么我们当年提出要有一个时尚高街?当年我带着所有的(英文)的伙伴来到深圳,每个人都在问,深圳最出名的街道是什么?我们发现深圳人给不了这个答案,每个城市其实都有一条时尚大道很重要,像这个芝加哥,大家很熟悉的,在东京有这条大街,平时是正常的五车道的设计,在节假日通过交通管制变成步行街。还有牛津大街,也是牛津很重要的高街。但是深圳没有,所以我们当时提出要在深圳打造出一个除了华润人很熟悉的购物中心之外,再加上高街的元素。这是当年的手绘草图。
16:20
【薛升伟】:围绕着大王古庙,我们希望大王古庙变成回迁给村民的办公楼中间的精神堡垒,所以围绕大王古庙形成商务的广场。反过来从这个商务广场回看购物中心形成这样的场所。
郑氏宗祠,可能大王古庙、万象天地大家现在比较熟悉,来过万象天地的都知道,但其实在铜鼓路的边上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当年的郑氏宗祠。可以看到拆迁之前郑氏宗祠是夹在握手楼中间的不起眼的小房子,所以当年的设想是如何还原郑氏宗祠在没有改造之前的场景?所以我们希望未来周边的新建筑是相对比较低矮,能够形成跟原来类似的物理环境,因为这栋小楼如果周边都是高楼大厦,没给它足够的空间,会显得不够尊重。所以这是我们当年的草图,我们刚才说承载大涌这个名字,原来在深南大道边上的大涌石,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未来的广场里面,在郑氏宗祠的背后形成记忆的承载体,如果从背后的广场,往那边引过来,可能的一个场景。
水塘广场,除了希望高街联系水塘,还有大王古庙,我们希望购物中心有一条室内的动线,是室内来联系大王古庙跟水塘广场,所以形成了围绕整个广场变成在高密度的购物中心下很重要的开放空间。在两片居住区中间有一条中央的绿轴,把购物中心跟学校联系起来。我当年的想象是,在早晨上学的时候,小孩可以沿着这条中心绿带很安全去学校,或者上完学回到购物中心形成课后兴趣班的活动。
所以基于这些重要场景的打造,就形成2007年版中标的总体规划。这是当年的表现图。这个是一个夜景,其实2007年中标之后,从2008年到2011年一直都在落实各种回迁的诉求。其他的开发是华润可以主导,按照开发的市场调研和市场打造。但是更新项目涉及到另外的群体,原住民,所以这么多年,基本在落实回迁的诉求。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但是我们一直秉承,所有的诉求都应该尊重,因为只有尊重回迁诉求,这个项目才能够得以建成。但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也得坚持城市空间的打造,因为未来是这些城市空间给这个项目或者给大家值得记忆的场所。
这里面我结合四个地方来谈谈。根据原来的规划,或者一般的设计,在铜鼓路的西侧,基本放三栋楼是最合适,但是大涌股份公司有六个经理部,其中四个经理部小一点,可以两两组合,那就变成有四栋,四个经理部如果想要让回迁能够让每个人的利益得到诉求,沿着深南大道就要放下四栋,所以从设计上面一定得让这个事情做得很舒服,从原来的三栋楼变成四栋楼,所以在设计上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秉持着一个标准乘大小很细微的变化,让他们在城市的天气轮廓上面形成有韵律的城市空间界面。里面的空间能够跟深南大道发生这样的渗透,同时坚持着大王古庙广场跟郑氏宗祠广场在设计中能够得以很舒服地保留、坚持下来。 这个是2015年封顶的时候,看到沿着深南大道回迁的物业跟现在的华润置地第一座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在商务广场的立树,就是大王古庙所在的位置,对面的就是我们保护下来的树,其实整体的开发是非常尊重我们想要保护的遗址,在工程上做了很大的让步,把这些古树、古建筑保护下来。
这些是通过二三层的延揽,把这些围起来,形成一个商务广场。反过来从这个广场看到大王古庙,因为细节上面,从风水的角度,这个大王古庙不能用楼挡住,所以看到这个楼对大王古庙作出一个退让,让大王古庙直接朝向深南大道,打开,在它的边上做了下沉的广场,一条通道,向侧面连接未来的万象天地。这个是大王古庙广场,所以大家仔细观察,沿着深南大道,铜鼓路东西两侧,有一新一旧,一个是大王古庙建筑物,还有一个优衣库新的建筑,沿着铜鼓路。这个就是城市的魅力,新老建筑能够在这边得以和谐地存在,某种程度上告诉了所有的游客这个场地所发生的故事。
沿着这条铜鼓路的东西两侧,它的建筑体量是比较接近跟类似,这就是当年规划的意图,一新一旧。
回迁自住A区,早年在我们的规划是希望把中心密度最低的区域,有一条中间的绿轴,有一条联向水塘,有一条联向学校。我们希望更接近居住区,希望做成小街区,那跟村民谈,他们希望能够有独立的空间,他们非常坚持,那设计上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做了一个让步,因为这个不尊重,那设计就没有办法进去。反而我们在后来的设计更而强调一个大的U轴,取消了中心的绿轴,换成生活U轴,这个是更大的圈,它把每一个居住地区,把一期二期三期四期都能够跟南侧的购物中心联系在一起,沿着生活U轴我们布置很多小型的节点的广场,未来还会增加公共的艺术,打造林荫小路,我们设想这边的居民通过这条优美的小路,通过这样的公共空间吸引大家的步行,往地铁站靠拢。所以某种程度上在过程中设计做的一些变化,那这样的变化是让整个项目得以进一步整个空间的升华。所以我们看到通过这条林荫小小径,我们在两侧安排了很多地商,还有很多广场,把它打造成一个非常有意思、非常舒适,促进步行的环境,通过这条生活U轴,把每一个居住区的入户、入口连接起来,连接到他们入户的大堂。 这个就是建成的一期,还有建设中的二期和三期。还有润府三期是中国最高的装配式建筑,外墙全部用PC构建达到188米的高度,是现在中国装配式建筑之最。
回迁出租区,这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区域,是在大冲商务中心的背后,这个其实它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场所,这个地方很容易忽略,在早期设计的时候,因为要满足当年所提出回迁的要求,其实这个项目是首次在深圳对长租公寓的探讨,当年从2008年到2011年很重要的事就是说服村民接受这些小公寓,告诉他们在高速区,其实很切合长租型的公寓,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所以说回迁出租区这么大的区域,基本是40、50、60平方米的户型,从市场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长租公寓每平方米的租金真的是高于普通的住宅。
我们也有很多的同事住在这边,现在市场的单价每平方米已经达到160,它的中心表现是优于传统的住宅区,所以说通过这样的回迁的公寓,未来的经济回报,这个过程其实我们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高密度,未来跟很多年轻人居住的地方,如何打造出一个城市空间,这个过程你看上面写的,有北区四栋,南区五栋,就是探索在这样年轻人居住的环境给出一个开放空间。这个是在最早的规划概念所没有提到,但是在建筑设计中不断思考不断挖掘。 最终高度和经济性和各种平衡条件下,整个团队最后采用“6+5”的形式,这就是当年各种体量变化最后选定的。通过这个“6+5”,是在整个场地留下了屋顶广场,这个通过一个大台阶和扶梯和回迁商业的主街发生了联系,贯通,可以通过旁边的台阶可以上到属于年轻人的屋顶花园。这是当年回迁商业的画面。回迁商业其实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邱维炀】:另外一种城市的形式,我们也想从商业来探讨,因为商业渐渐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在2009年2010年的时候我们开始一系列的苹果设计,这是第一个家在土耳其的苹果旗舰店,这个是在城市的广场,更像一个观赏的雕塑品,有一个巨大的玻璃,非常轻巧的屋顶,像一个方块在一个面上。再过两年,这是在杭州西湖中国第二家苹果店,看上去有苹果的风格,但是仔细看,这个是没有任何的金属构件,二层的夹层没有任何的节奏,灯光是非常均匀地照明。在室内也有升级,但是不容易看出来,比如说我们设计的家居是可以把电线完全隐藏起来,上面的广告的看板是用模拉的,看不到任何的节奏,但是还是传统苹果的冰冷、简洁的设计,比如说玻璃的楼梯。在2014年到2016年的伦敦一个店,这个时候伦敦网购的金额第一次超过实体店,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形式在改变,商业形式和设计的空间也同时一起要跟进,不然会被淘汰。所以看到在伦敦的苹果店,经过一两年有很多的不同,这些树是真实的树,我们在公司里种了一年确实能够活才搬到这里来,下面有休息的沙发,可以充电,后面有教课的课堂,可以在那边学习苹果的任何软件,这里是变成提供休息或者学习或者参观的地方。
它的细节也是更自然,不再是冰冷的玻璃,我们是用自然的英国的石材和光面的对比。在法国巴黎,这个是旧改的苹果店,我们在这里,也尽量地希望把室内室外更多地结合,这里像万花筒一样的天窗板,更多的折射下来,下面有真实的树。这个是在三环的苹果店,这个店叫做Union广场,这里不是一个店的概念,是一个城市广场,商业行为和城市广场已经完全结合。
在米兰这也是一个城市广场,通过一个水池直接下去下面的苹果店。苹果的总部,当乔布斯来找到我们的时候,也希望说把加州的风景带回来,他买这块土地的时候,这里都是停车场,这里不叫苹果总部,是叫苹果公园,是乔布斯回馈给他出生的地方的项目。这些是实景的照片。
大冲,我们也是九年前接触这个项目,这是当时的一些项目,很多地方都有待升级和改善。我们从整个深圳发展的历史来看,从40年前到现在,深圳是前所未有地高速发展,到现在的今天。在几年之内就从一块空地,让我们在里面重新想象。当然整个大冲的规划是280万,不只是商业区,还有很多回迁区、校园区等等。这个是我们当时规划的范围,大约是70万平方米,我们也看了,整个大冲或者整个住宅区200多万平方米,总共居住的人口可能不到五万,但是在这么小的区域,每天会在这里经过的人、消费、活动的人口超过十万人,所以在这个小的地区还是可以影响很深远。我们也看到,全世界类似深圳的城市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发展这么好?
全世界很多初创、高科技企业的城市,包括美国的东岸、西岸、巴黎、北京、上海,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能够吸引最好的人才的,很多年轻人在这边努力地工作、生活。我们也研究国内的年轻人,一周平均去逛街五次,逛街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空间,休息的空间、私密的空间。八、九年前我们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最成功的商业项目是这些室内商场。但是我们也想,现在是最成功的,在未来是否也会继续成功?这个是否真正适合深圳的生活模式。还有各种不同的科技改变了我们对商场的要求,可能更多是体验式的,我们从大的商场或者在传统的欧美式的高街之间做合并,既有一个舒适的商场,也有更多元化的街区空间。
这个是我们当初收到的之前的规划,当时的规划是商场在正对深南大道,其他的塔楼在后面。也就是说深南大道隔离了整个大冲村和深南大道的关系,我们很简单地把商业区放在中间,塔楼在外面围绕一圈,中间开一个高街,从地铁站到最远的一个塔楼,再从南开到北,再打造一个环状共线,地铁站到最远的是诚品,还有需要文化,也就是剧院,还有万象城。中间有不同的Plazza,还有各种不同的开放空间。这个是之前的方案和之后的方案,我们看到蓝色和红色都是人流,我们希望把人流带到这个项目里面,能见度也能提升。
这些是更详细的一些图,红色的是高街,绿色的是环状共线,还有不同的开放空间。我们希望把深圳或者大冲的历史保存下来,我们也知道大冲以前是一个渔村,这些是渔村以前的港口、码头,之前是池塘、水塘的形式保存下来,我们也希望继续保留这个城市记忆。我们是有一些水景保存下来,塔楼的顶侧也有一些空中花园。对于整个概念,大冲也不是在深圳最高的塔楼,也不是体量最大,我们希望在这里有一个整体的建筑语言,体现它在城市的地位。我们看深圳的城市的发展,从东到西,形成一个断带,这个是源源不断的。也就形成塔楼和群楼的建筑语言,我们从模型,最早期的概念模型,到更精致一点的体块模型,再做更精致的展示模型,还有效果图,幕墙里面的设计,细节模型,1:10的,第一次的视觉样板,第二次的视觉样板,再做效果图,再测试,让最终的成品一一地测试过来。
这个是我们去年照的照片,在深南大道上,已经是一个能够认得出的城市景观,但是我们发现,在这里活动的时候,完全看不到这些塔楼,大家更感受到的是这些城市街道尺度的空间感觉,我们觉得这个成功的是带来南山或者整个深圳辛苦工作的年轻人更好的去处,能够在这边吃饭、休息、喝茶、购物,有一层、二层,还有丰富的植物,也有广场空间,白天、晚上、雨天、晴天都非常繁忙。
最后我再介绍伦敦地标,它带动了整个金融城的建设,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这个小黄瓜了,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我们去年也再回去看,是否能够再提供更多的一些进化?我们发现这些新的高楼大厦,其实都是写字楼、办公室、总部,也就是说在晚上或者周末,是没有任何的活动,所以金融城在晚上或者周末都是一个空城,我们提出一个建议是叫密集项目,是一个文化、旅游、娱乐还有教育的项目。在这里是一个瞭望台,里面有餐厅,可以带学校和团体过来参观,让这边下班或者周末的时间都是生机蓬勃。 这些都是城市进化或者城市更新,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想,在更久的长远还有什么可能?再以这个举例,在更久的未来,30年50年之后,也许没有金融单位的需要,那这个楼怎么生存?我们可以改造成住宅。这个是跟我们公司合作的艺术家想象的未来,在里面一些开放的空间,现在是做空调和办公室用,像这种空间,也许也有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立体的种地的空间。在伦敦其他地方也可以一样的想法。
最后这个是一个20秒的动画,我们看一下现在所在的万象天地,各种的面貌,这是从深南大道上看的,我们也很期待未来有什么样的第二、第三次的生命。
16:10
【主持人】:感谢邱维炀先生的精彩分享。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二位演讲嘉宾薛升伟,带来他的分享《大冲旧改规划演变中的城市公共空间》。
【薛升伟】: 我可能是华润这个项目跟踪服务最长时间的一个顾问,十五年,所以我的提问是大涌十五载。这十五年其实有两重含义,一个从最早有大涌旧改的说法,从2005年开始,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做大涌的旧改,到现在2019年,首尾15年。或者另外一种说法,是从我真正介入这个项目,从华润成立的大涌公司,2007年的时候我介入这个项目,一直服务到PC塔楼,完全盖完要到2022年,所以又是另外一个15年。
在2007年2010年,从当初最早的概念规划开始,跟各个村民们,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他们回迁诉求的摸底、谈判、设计,如何满足他们形成这个旧改专项规划的批复方案,到2019年最终的实施方案。大涌刚才邱先生也大概讲了,这就是当年的所谓的大红线的范围,66公顷,卫星的照片。这个是2005年政府主导下总规的模式,就是沿着深南大道有一层路线,里面还有更多的像一些蔚蓝海岸的城市肌理。
当我们开始国际招投标之后,我们首先对场景进行了调研,这是当年我们记录下来比较有意义的场所。这里面有郑氏宗祠、大王古庙、大涌石在我们现在铜鼓路的边上,村里面有个水塘,还有画黄色线,当时沿着水塘边上有一年当初大涌村最热闹的商业街,这就是当年城市的肌理。所以说接手这些复杂的题目,当时一开始就提了几个规划理念。
第一、这就是大涌很重要的肌理,我们如何把这些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如何在他们基础上进行创新。还有画绿色圆圈是场地里面五颗的固榕树,榕树在南方地区是树神,所以很重视植被的改造。所以第一个是希望把肌理保护下来。
第二、认为这么复杂的项目,要把它能够实现,要实现社会、村民、开发三者利益之间的兼顾和平衡。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当年的铜鼓路,就是虚线表达的位置,做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把铜鼓路改造,把大王古庙归到了西侧,因为沿着深南大道接近一公里的界面,首先我们要实现一个利益的平衡跟兼顾,所以我们认为其中有60%的段是属于华润未来要开发的,另外40%的界面留给未来村民的物业。所以第一步做了这样的调整。传统上村民他们有的居住在铜鼓路西边,有的在东边,所以根据全区意愿的征集,我们就在东边,华润物业在中间最好的位置,在最密集居住的地方设置了回迁的居住区,这就是当年第二个策略。
第三个策略我们提出要体现现代价值观完整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工作生活学习,三者或者娱乐能够交融在一起,正好我们这个场地,跟这个概念有很大的契合性,所以当年把万象城放在这里,因为靠近沙河西路,跟深南大道交叉,这是商业,所以是我们计划最重要的地方,也围绕大王古庙形成一个商务广场,是未来工作最重要的地方,还有配套。所以实现对整个土地使用的安排。
第四个、丰富街道的沿塑。我们觉得未来的万象城只有这样的盒子是不够的,所以当年提出希望有一条高街,希望沿着铜鼓路,能够形成林荫大道,通向沙河公园形成公园大道,形成一个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 第四、坚持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围绕前面所提到的记忆点,我们希望通过一条高街连接我们水塘广场,标4的是水塘广场,标2的是大王古庙广场。通过高街联系起来,通过高街能够渗透到郑氏宗祠,再渗透到背后的大涌石广场,最终把所有的人民引到大沙的公园。还有一条绿轴,从水塘通向未来九年制的学校。这就是当年对整个开发重点打造的开放空间。
为什么我们当年提出要有一个时尚高街?当年我带着所有的(英文)的伙伴来到深圳,每个人都在问,深圳最出名的街道是什么?我们发现深圳人给不了这个答案,每个城市其实都有一条时尚大道很重要,像这个芝加哥,大家很熟悉的,在东京有这条大街,平时是正常的五车道的设计,在节假日通过交通管制变成步行街。还有牛津大街,也是牛津很重要的高街。但是深圳没有,所以我们当时提出要在深圳打造出一个除了华润人很熟悉的购物中心之外,再加上高街的元素。这是当年的手绘草图。
【薛升伟】:围绕着大王古庙,我们希望大王古庙变成回迁给村民的办公楼中间的精神堡垒,所以围绕大王古庙形成商务的广场。反过来从这个商务广场回看购物中心形成这样的场所。
郑氏宗祠,可能大王古庙、万象天地大家现在比较熟悉,来过万象天地的都知道,但其实在铜鼓路的边上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当年的郑氏宗祠。可以看到拆迁之前郑氏宗祠是夹在握手楼中间的不起眼的小房子,所以当年的设想是如何还原郑氏宗祠在没有改造之前的场景?所以我们希望未来周边的新建筑是相对比较低矮,能够形成跟原来类似的物理环境,因为这栋小楼如果周边都是高楼大厦,没给它足够的空间,会显得不够尊重。所以这是我们当年的草图,我们刚才说承载大涌这个名字,原来在深南大道边上的大涌石,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未来的广场里面,在郑氏宗祠的背后形成记忆的承载体,如果从背后的广场,往那边引过来,可能的一个场景。
水塘广场,除了希望高街联系水塘,还有大王古庙,我们希望购物中心有一条室内的动线,是室内来联系大王古庙跟水塘广场,所以形成了围绕整个广场变成在高密度的购物中心下很重要的开放空间。在两片居住区中间有一条中央的绿轴,把购物中心跟学校联系起来。我当年的想象是,在早晨上学的时候,小孩可以沿着这条中心绿带很安全去学校,或者上完学回到购物中心形成课后兴趣班的活动。
所以基于这些重要场景的打造,就形成2007年版中标的总体规划。这是当年的表现图。这个是一个夜景,其实2007年中标之后,从2008年到2011年一直都在落实各种回迁的诉求。其他的开发是华润可以主导,按照开发的市场调研和市场打造。但是更新项目涉及到另外的群体,原住民,所以这么多年,基本在落实回迁的诉求。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但是我们一直秉承,所有的诉求都应该尊重,因为只有尊重回迁诉求,这个项目才能够得以建成。但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也得坚持城市空间的打造,因为未来是这些城市空间给这个项目或者给大家值得记忆的场所。
这里面我结合四个地方来谈谈。根据原来的规划,或者一般的设计,在铜鼓路的西侧,基本放三栋楼是最合适,但是大涌股份公司有六个经理部,其中四个经理部小一点,可以两两组合,那就变成有四栋,四个经理部如果想要让回迁能够让每个人的利益得到诉求,沿着深南大道就要放下四栋,所以从设计上面一定得让这个事情做得很舒服,从原来的三栋楼变成四栋楼,所以在设计上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秉持着一个标准乘大小很细微的变化,让他们在城市的天气轮廓上面形成有韵律的城市空间界面。里面的空间能够跟深南大道发生这样的渗透,同时坚持着大王古庙广场跟郑氏宗祠广场在设计中能够得以很舒服地保留、坚持下来。 这个是2015年封顶的时候,看到沿着深南大道回迁的物业跟现在的华润置地第一座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在商务广场的立树,就是大王古庙所在的位置,对面的就是我们保护下来的树,其实整体的开发是非常尊重我们想要保护的遗址,在工程上做了很大的让步,把这些古树、古建筑保护下来。
这些是通过二三层的延揽,把这些围起来,形成一个商务广场。反过来从这个广场看到大王古庙,因为细节上面,从风水的角度,这个大王古庙不能用楼挡住,所以看到这个楼对大王古庙作出一个退让,让大王古庙直接朝向深南大道,打开,在它的边上做了下沉的广场,一条通道,向侧面连接未来的万象天地。这个是大王古庙广场,所以大家仔细观察,沿着深南大道,铜鼓路东西两侧,有一新一旧,一个是大王古庙建筑物,还有一个优衣库新的建筑,沿着铜鼓路。这个就是城市的魅力,新老建筑能够在这边得以和谐地存在,某种程度上告诉了所有的游客这个场地所发生的故事。 沿着这条铜鼓路的东西两侧,它的建筑体量是比较接近跟类似,这就是当年规划的意图,一新一旧。
回迁自住A区,早年在我们的规划是希望把中心密度最低的区域,有一条中间的绿轴,有一条联向水塘,有一条联向学校。我们希望更接近居住区,希望做成小街区,那跟村民谈,他们希望能够有独立的空间,他们非常坚持,那设计上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做了一个让步,因为这个不尊重,那设计就没有办法进去。反而我们在后来的设计更而强调一个大的U轴,取消了中心的绿轴,换成生活U轴,这个是更大的圈,它把每一个居住地区,把一期二期三期四期都能够跟南侧的购物中心联系在一起,沿着生活U轴我们布置很多小型的节点的广场,未来还会增加公共的艺术,打造林荫小路,我们设想这边的居民通过这条优美的小路,通过这样的公共空间吸引大家的步行,往地铁站靠拢。所以某种程度上在过程中设计做的一些变化,那这样的变化是让整个项目得以进一步整个空间的升华。所以我们看到通过这条林荫小小径,我们在两侧安排了很多地商,还有很多广场,把它打造成一个非常有意思、非常舒适,促进步行的环境,通过这条生活U轴,把每一个居住区的入户、入口连接起来,连接到他们入户的大堂。 这个就是建成的一期,还有建设中的二期和三期。还有润府三期是中国最高的装配式建筑,外墙全部用PC构建达到188米的高度,是现在中国装配式建筑之最。
回迁出租区,这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区域,是在大冲商务中心的背后,这个其实它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场所,这个地方很容易忽略,在早期设计的时候,因为要满足当年所提出回迁的要求,其实这个项目是首次在深圳对长租公寓的探讨,当年从2008年到2011年很重要的事就是说服村民接受这些小公寓,告诉他们在高速区,其实很切合长租型的公寓,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所以说回迁出租区这么大的区域,基本是40、50、60平方米的户型,从市场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长租公寓每平方米的租金真的是高于普通的住宅。我们也有很多的同事住在这边,现在市场的单价每平方米已经达到160,它的中心表现是优于传统的住宅区,所以说通过这样的回迁的公寓,未来的经济回报,这个过程其实我们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高密度,未来跟很多年轻人居住的地方,如何打造出一个城市空间,这个过程你看上面写的,有北区四栋,南区五栋,就是探索在这样年轻人居住的环境给出一个开放空间。这个是在最早的规划概念所没有提到,但是在建筑设计中不断思考不断挖掘。
最终高度和经济性和各种平衡条件下,整个团队最后采用“6+5”的形式,这就是当年各种体量变化最后选定的。通过这个“6+5”,是在整个场地留下了屋顶广场,这个通过一个大台阶和扶梯和回迁商业的主街发生了联系,贯通,可以通过旁边的台阶可以上到属于年轻人的屋顶花园。这是当年回迁商业的画面。回迁商业其实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薛升伟】:整个大冲有600多户有商铺面积的需求,如何在这里面做出600多个店铺,让每一户有大小不等的,最终分到商业,而且是可以接受,这是对整个团队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万象城,十万多平方米地只有200个店铺,那这里面要做600多个店铺,而且不同面积都有。所以通过不断地沟通,我们最终制定出分配的方式,有这样的分配的方式,让最终这样的想法得以实现。这个商业的分配到现在也不断在做,分成几十个区间,采用各种各样的模式,更多是以设计、制定分配的原则推动整个设计和旧改的进程。牵涉到很多的细节,在这边先不讲,这个就是现在鸟瞰图,二层的屋顶公共空间跟屋顶花园。
这个是更高角度,因为整体是比较高密度的环境,所以在其中设计做了两栋比较跳设的建筑,希望形成更方向性的建筑。这个是贝壳广场更近景的角度。可以看到这个给整个高新区提供了大概200多套长租公寓,所以某种程度上也是大涌项目,除了大家所关注的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型,其实在长租公寓领域,大涌也是做了首试的探索。
还有刚才提到的郑氏宗祠,我们曾经有过更多给它设计,可以把广场留在前面或者后面,最后经过跟村民的协商,他们希望严闭,不动,但是整个标高是低于深南大道五米,那一下雨会积水。所以这个工程有很多的难题,但是我们最终解决了,整个建筑标高提高了五米,为了他们的诉求,整个郑氏宗祠下方也没有地库,让他接地气。
让很多的文化的传统、老百姓的习俗在旧改过程之后,还可以得以连续下来。在回迁居住区的入口,我们把大涌石广场放在这个地方,作为记忆的载体。背后有一个连接回迁居住区到自住B区的人行天桥,我们叫它为渔舟唱晚。这个是天桥的内部,这个是连接了大涌商务地块跟回迁商业的过街天桥。从高空上面可以看到高街不再终止于大王古庙,是向西一直延续到进入回迁出租区商业的主街,等未来全部运营,大家可以体验到高街不同的氛围和场景。
最终把这些回迁诉求落实之后,这就是最后批复的旧改专项规划的总图,这个是当年水彩的表达。到了2019年,基本上从第一版到2019年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发生在万象天地,也可以看到当时规划的理念,是一步一步,经过这么多过程,是非常灵活,把所有的诉求落实下来,最终我们的规划总体框架,就是时尚的高街,把商务、商业连接起来,背后的生活U轴把所有的商务地块联成的总体。
万象天地这个故事,在2013年,我们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我和邱总的版本不一样的就是当年对沿着水塘的斜轴,我们很想保留下来,所以可以看到2013年的版本,希望有一个高街能够拉紧,让这个斜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得到体现,通过这个斜轴也是把大王古庙和水塘联合起来,增加步行街的场景。这是当年过程的研究。
最终在福斯特提出更加严谨的总体规划,我想某种程度上真的给了这个项目21世纪世界级的城市肌理,从福斯特我们也学习到很多。这是RTKL的商业方案,关于时尚高街当年的构想,你可以看到,这个外表跟我们现在所看到建成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我们华润的招商团队跟每个商户已经在谈招商的事,把他们所要的表皮肌理尽可能落实到项目里面。这里面要特别说的是在万象天地有一个创新,为了实现高街的尺度,当年通过跟规土委多次深入探讨,要实现高街的尺度,用传统的深圳市法规里面的低层建筑退线,其实整个高街的尺度会发生变化。所以经过多次的沟通,最终我们实现这个高街只做1.5米的推界,才能够形成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高街非常舒适的尺度,所以在这个项目上也体现我们深圳的城市规划局在城市管理上的创新。也可以看到沿着深南大道的万象天地的场景、夜景,还有购物中心的内部。还有时光广场,商业、高街、里巷。
万象天地所表现出来的宜人的夜景,水塘广场,跟抱抱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过来,所以说,大涌其实就是一个探索者的故事,是深圳整个旧改的探索者的故事,当年在大涌做旧改专项规划的时候,当时深圳上基本关于旧改的政策还是一片空白,所以通过大涌的旧改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旧改政策在逐步越做越细,规则、法则,从走过来已经看到整个城市管理机制在旧改方面不断地发展、创新。刚才所谈到的旧改,其实在深圳,华阳国际除了完成大冲的280万平面积,其中的总建筑面积大概380万平,从这个项目中所学到很多的经验,在深圳的版图内,我们有有幸参与了很多城市更新的项目,从湖贝村的旧改,福田村的旧改、蛇口老镇、万科云城,其实每个区最核心的重要地段的旧改,很多都真正进行跟万象天地类似的项目,我们也很有幸参与到其中。但是每个旧改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不同的. 接下来我再结合华润的项目谈一下城市空间的打造。这个是在桂林的万象城,除了传统万象城的盒子之外,针对我们设计的思考,桂林的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万,那每年过来玩的游客有一千一百万游客。那怎么让这些游客过来这里游玩,我们就设计了一些阶梯型号的商业,这些是对万象城做一些补充,是把传统的地域文化,把桂林的少数民族,用现代的方式演绎,两者结合起来。
最后想说的是,紧随时代发展,每个城市更新都有不同的内涵,不仅是规划形态和物理空间的改善,同时更是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旧改我们完成了很多城市功能的补能,不管是学校、广场、绿地,完成了很多城市功能的完善。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生活体验的创新,像万象天地这么丰富的商业空间,是没有另外一个项目在之前有过的,它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在万象天地我们可以看到,旧改并不一定是拆除重建,很多历史的东西我们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把它保留、延续下来,并且还可能进一步发扬,更加有可能完善它。同时旧改也是对政府地方的探索,如何覆盖传统建筑法律法规所不能涉及到的范围,如何让城市空间品质更加无缝连接,所以这是城市再生所要的内容,所以是不断积累、渐变从而到非常长期的过程。我觉得未来我们的建筑规划都将是向城市再生进行发展。
最后说一下城市再生中设计的力量,建筑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服务者,你给我地一个设计任务书,提供出来,我提供一个被动的技术服务。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事,特别跟华润的合作中,我们发现,其实设计师要变成主动需求协调者,很多事情要靠设计推动它,不光是各种各样复杂的回迁的诉求,你最终只有把这种可能性表达出来,你才有可能说服政府和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这样的方案是合理的,能够给双方带来共赢。还有空间设计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并重,所以设计不只是设计,还要做到协同、沟通、平衡。
现在听众正在拍摄嘉宾分享的ppt
16:39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三位演讲嘉宾朱翌友,带来他的分享《城市灰度》。
【朱翌友】:很高兴来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城市灰度,也就是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和规划当中的思考和探索。大家已经知道一个共识,城市发展高密度、高强度是一个趋势,这样的建筑是一个双面刃,做得好与城市共美好,做不好跟城市共患难。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做了那么多是黑白化还是一个有“灰度”的?我们曾经的城市是黑白化,最古老的是来自防御。接着同样是黑白化的城市,是需要有管理,一样用围墙画成黑的白的,公家或者没人管的。到了现在或者今天,仍然有城市继续画黑白的图案,他们可能是跟着市场的需求造成这样的。其实人们的主动性或者智慧永远是社会进步不可忽略的力量。在自发的状态,我们的城市开始填充各种各样的活力与“灰度”,于是他们开始在互为因果的互动中改变城市灰白黑的格局。
作为建筑师、实践者,我们在实践当中把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下面我举一些例子,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涵盖了各种各样类型的建筑。第二这些公共空间开放于城市,但是都依附于具体的项目,也就是说这个公共空间是有责任主体,那么这些责任主体就有意愿和动力去平衡公共空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可能是管理与开放、品质与活力之间的天秤。
一开始填充“灰度”的毫无疑问是商业,把这些开放给城市,这是为城市锦上添花的。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商业,不管是以前放在盒子也好还是变成街区,城市共同的需求就是创造开放的界面。说完商业,大家可能会想到文化,在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灰度”的呈现?
曾经文化场馆是这样的展现,这个是我们早期设计的美术馆,的确是美轮美奂的雕塑,但仅仅是自我完善的雕塑而已,我们认为它其实有更多的机会为城市填充“灰度”,或者在公共空间方面做得更好,于是我们在往下的实践当中,文化建筑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从单一变成群组的方向展示,姿态也由出世变成入世,并且所创造的场所也渐渐由仪式感变成更加日常。
在往下的南山文体馆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三个黑箱子,一个剧场,一个游泳馆,一个多功能馆,我们关注的是这三个英雄之间,那结合深圳的气侯做了大量开放的灰空间,遮阳避雨,我们也很高兴看到,不管这些场馆是否开放,也变成附近的居民愿意待的区域。并且场馆之间的通道,其实就是周边的街区在上下班经常走的通道,我们也把它留下来。那么也发现了,即便是文化建筑,也可以创造出很受老百姓在日常使用或者欢迎的场所。
跟文化建筑基本上相类似的一类就是办公建筑,这是一种典型在城市或者深圳市也比较经常见的状况,就是我们的办公建筑园区被划分为豆腐块。在我们的项目面对这样的典型案例里面,我们就想,这个格局有没有可能被改变?这是一个剖面,我们改变的思路在于,不在二维上填这个格子,我把这个变成立体的事情,把这个黑盒子架起来,那这个盒子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这个就是我们最终形成的,可以看到中间绿色的体量都是架起来的。实现了底下本来是豆腐块的场地,变成连续的开放的空间,并且由于是属于产业园的项目之内,因此里面的品质维护还是达到一定的标准。而且也很欣慰地看到,这些场所是被非常充分利用起来的,大家可以看到临时的活动,你也很难想象,原来豆腐块的办公区也可以有这么丰富的活动。
那再往极致想,还有一类建筑使用频率低,但是投入或者体量非常大的设施,这类设施经常城市所遗忘,能不能说他们就没有在城市填充“灰度”的实践中没有价值呢?不一定。这类建筑极致的就是邮轮码头,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类设施会慢慢纳入到城市的市中心,或者中心发展程序的之内,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与其说在思考要登船的人怎么用这个建筑,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说我不去做船的普通市民,我有没有机会利用或者享受到这个建筑可能带给我的公共空间。那我们就做了一个策略,剖面图,经典的就是交通设施,黑盒子,我们的策略也不可能抬起来,我们是包起来,就做了灰色的大盒子,包裹这么一个公共设施的灰色实体。为了包裹它,要实施它结构的形体,那就是建筑师津津乐道的游戏了。
【朱翌友】:万象天地的项目我把它取名叫做五颜六色的灰,因为这个项目非常复杂,功能和所涉及的因素都非常复杂,复杂到刚才薛先生花了那么长时间才能让大家听清楚一二。这个项目对我们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有几个点很感触。 一是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政府部门给开发商和设计很大的开明,同时开发商也给了设计资源很大的包容,获得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比如说这个项目里面,采用了集群的形式,我们参与了里面的里巷的部分。作为过来人,我们回过头来对整个项目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这类项目为城市填充“灰度”的时候展现出了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取名为细密街巷,整个万象天地的街巷里面,有很多自己的支路,整个万象天地可以描述为是一个充满空隙的一个城市巨鹿。这一点在一些常见的商业规划逃路里面,有可能是忌讳的,直线太多等等。但是那样的讨论都是依据人流是为商业的人流,但是这里不是,我们第一步想的是这个项目自身要首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才能谈贡献。所以从这一点上,细密街巷更多的缝隙有利于让这个项目自身融入到城市肌理里面。
那我们也打造了很多分布式的节点,我们知道有一些节点、有一些商业大家喜欢赶鸭子一样,那是一种规划思维。对于老百姓来说,思想上体验不到你的思想,但是可以用身体体验。对身体体验来说,最有趣的体验就是分布式的节点,而且不只是在高街,很多的节点,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临时的装置艺术活动。这样让人们在这里漫步的时候,有可能随时偶遇到这种趣位点,为“灰度”增加黏度。
再往下是功能混合的问题,同样也有文艺的角色,这也是以后城区改造、商业综合体开发的趋势,那就是功能多元化。像现在所在的具体,以及书城,多少是为项目里面做一个精神点缀。在书城里面,这是一些设计的手法,比如说有统一的语言有一些明确身份,但是这里面做了一些,理论上可以把一个书城、剧场做得不亚于那些文化建筑那么标新创异,因为我们认为他们的角色是要融入这个商业的调性。
我们最感兴趣的里巷。因为在这里走是有味道的,我们描述这条街是无中心、多层次、片断化的松散街道。首先会拥有一见钟情式的巨大视觉冲击,其实这些水广场多少暗示前面谈到的村落的水塘,大致在这个位置。同时更多的街的味道来自里面各种细节。这些细节我非常喜欢的就是,在这样档次的街区里面也允许摆摊,我们感觉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能够让我们的市民更多地共享碎片化的丰富,很多人觉得城中村挺好的,但是为什么好,魅力在哪里?很多时候是来自于浅薄,或者是日常,无可预期的丰富,在里巷的尺度和经营状态下,这种碎片化的丰富是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
所以可以看到整个的项目,实际上是为整个城市提供了一套免费的、开放的、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我们认为它同样使这一块,曾经是城中村很迷人的地段重新焕发出新的魅力。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在我们的设计里面,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的是建筑外延的部分,比如说关注城市的“灰度”,这就成为我们设计团队的自省与共谋。谢谢。
17:05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第四位演讲嘉宾包伟,带来他的分享《内容·人·城市空间》。
【包伟】: 今天内容的主题是《内容·人·城市空间》,为什么会讲这个?刚才我们所有的来宾包括今天来的目的,就是在探讨城市空间。那城市空间是为谁服务?是为在座还有一切人服务的。但是人和空间之间是需要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是内容,这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美术馆。其实全世界建非常漂亮的美术馆有很多,偶尔也去拍照,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因为美术馆建得漂亮而去的吗?显然不是。是因为美术馆在策展的内容而去的。同样,看到深圳有那么多大大小小规模的商场,为什么他们能做得出来,为什么有的喜欢去逛?有的不喜欢。有的不只是建得好,有的是因为他们填充的不一样,带来的结果不一样。
那言归正传,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内容。
第二个维度是要讨论内容要回到人的影响,今天是中国整个消费升级,消费已经不再是为了需要而做的,是成为独特的表达,而内容也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支撑,能够帮助消费者提升个人品位,带来精神的愉悦。所以我们需要逐步创造内容,积累文化力,让它来到城市可以通过我们表达它自己的价值。那我们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运营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我们需要做内容的生产商。
怎么做?我们在2004年开了万象城,到2017年做了万象天地,这个过程我一直有幸参与。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站在生活的立场上,为城市人创造生活的理想国。但是理想国这个听起来比较熟,但是实现的是比较具体。它是由一个一个美好的场景所构成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心目当中的状况,理想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你问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回答,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我们看全世界范围之内,找一下在每个城市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我举个例子,这里有很多大咖,我就简单分享一下。在日本东京中城,它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有规模的综合体,在这里面它汇聚了商店、餐厅、写字楼、酒店、公共的绿地、美术馆。在里面你随时可以跟艺术邂逅,在里面都是非常有日本设计感的东西,比如说有全日本卖得最好的雨伞的店,还有很多公共艺术展,体现了日本特有的价值,它所描绘的关于未来城市的理想蓝图,从东京传递给全世界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这个是法国老牌的公司,这个公司除了销售所有的…,正重要的是艺术赞助商一,店里面有非常多的展厅,知名人创造的当代艺术品在里面呈现,消费者到里面不光是购物,也开启了一次当代艺术之旅。
那再来看,可能很多人都见过,这些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再来看一个离我们近一点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台北华山文创园,它在创造一个什么理想国?它作为台湾地区创意的地方,把很多创意、艺术家设计、册子在这个地方呈现,在台北成为可以欣赏的风景,原来其实是工厂和仓库改来的,那这个地方变成可以学习的学校,记录下我们从过去到现在努力的过程。
【包伟】:文创活动的消费体验价值体现在消费体验中传递发散。我们在深圳要创造理想国,到底有哪些元素?不可能很发散考虑这些事,你看到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很清晰的目的,我们也在不断地问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理想国。后来我的团队提了几点,我们想要创造的三种核心价值。
第一种是城市秀场,展演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
第二希望是灯塔,城市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我们理解比较深刻,2007天开展了深圳万象城,通过运营一段时间之后,深圳万象城在过去很多年承载深圳消费者认为是深圳整个消费的高度和宽度,直到陆陆续续创造了今天的万象天地林林总总,每个做出来之后,我们希望它成为这个城市的灯塔,就像今天的万象天地,成为整个华南人认为心目当中时尚潮流的灯塔,灯塔会牵引着你向往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昭示物质层面,想传递的是精神层面,觉得这是美好生活的表现。
第三个想传递的是灵感之所,我们希望这个城市空间通过运营、内容的植入,变成所有社会全部的人来参与传译的灵感之地,是驱动一个一个个体的创造更多美好的地方。所以基于这三个我们设立了想在这个空间里面做什么样的内容植入跟运营? 今天的万象天地也在这个核心思想上面践行理想国。包括接下来讲一讲,我们怎么去做这件事,它是比较琐碎的,我们做了很多的事,后来我们觉得其实跟大家能够分享这种价值的东西,还不如问自己几个问题,就是你怎么思考这个事。我们在做分享文件的时候,我问了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去美术馆欣赏艺术吗?
其实这个问题,你看现在好多商业综合体都在说自己有雕塑、艺术品,其实我觉得没有找到灵魂。艺术与商业在这个社会里面已经不是新鲜的命题,商业空间对城市的意义不是单纯的消费,艺术和商业也不是一些项目,我们希望用日常的方式与艺术对话。为什么我觉得没有跟更多的消费者互动,我们希望借助艺术手段的不断表达,提升公众的审美,这个才是我们想传递的价值。
为此我们也在万象天地这个项目做了一些呈现,一个是硬体,一个是软体。硬体可以看到,有六件,应该是世界级的艺术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抱抱象、还有时光广场多彩之时,我们要求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家做的这些东西,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这个抱抱象,这个是荷兰艺术家做的,著名的大黄鸭出自他之手。但是我想讲的不是这个象做得多好,抱抱象已经成为一个有强烈识别的情感符号,其实抱抱象后面还有一个公益计划,所有抱抱象的IP衍生产品售卖的利润都给到失明的人。大家知道深圳是一个很快、很忙,停不下来的城市,但是你去那个广场感受一下,当这一切开始表演的时候,整个城市变得温暖、喜悦和幸福,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城市带来美好。
第二个软体的部分,简单讲一下。万象天地发起一个计划叫做(英文),这个计划是在提升空间氛围与公众美学教育,激发创作者灵感,一开始我们给这个计划比较高,我们希望未来的艺术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艺术家能够跟全世界的艺术家在一个平台上一起创作作品。2017年我们请了一个艺术家叫倪传婧,她有很多有名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苹果,苹果公司在很多的平面画都是她做的,她为万象天地做了很多画,也获得了97届ADC年度大奖。
也有继续做艺术家的培养计划,第二年做了一系列的作品,也拿了ADM推创新大奖。2019年我们马上要放一个大招,还有一个艺术家一定能拿大奖的创作家,所以今年有一个青年创作计划单元,我们这个平台为青年创造力搭建展示平台。我们在做一个孵化平台。这是2019年软体部分一直在践行的。
刚才是第一个问题我们问自己的,那对艺术的东西,美术馆是一方面,其实我们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城市空间不断运营存在,让艺术跟大众走得更近。
分享第二个问自己的问题:公共空间只能成为活动发生地吗?大家有没有想过,生活当中去商场或者哪些公共空间,往往是办活动,或者有一些桩子把那些缝隙填充起来。那对于万象天地,我们希望它变成整个城市文化生活公共空间展演的现场。 怎么做展演现场?大家有空可以下去看一下傍晚时刻的高街,这里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跟全国最顶尖的街拍团队,可能你有一天在高街,被全国乃至全世界顶尖的摄影师捕捉到了。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深圳最具代表性的街拍圣地,大家知道北京是三里屯,那今天万象天地做到这一点。即使不是由万象天地的团队主动做这个事,也能看到很多都市潮人聚集在这里。
第二个要看一下,刚才讲到水广场和里巷,图片当中想展现给大家的是那份效果,今天这个水广场已经变成公众聚会、约会打卡的目的地。
第三个时光广场是要变成重磅展览的第一现场。我分享第一张图片,2018年,我们团队去跟他们见面,他们每年在全球有秀、积攒的活动,他们以前很少把这些活动放在中国,那现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以后,他们开始到中国市场做很多首发的活动,但是很可惜他们选择的路径是香港、上海、北京,不选成都和杭州,深圳太靠近香港,其实深圳这边多年在时尚界的地位是比较低。那我们谈的时候希望他们来深圳,讲了很多深圳的好处弄这个活动,最后花了很多力气说服他们,他们在万象天地这个广场上做了一个月的秀,那一个月不光是浏览量还是市场的热度,最后靠卖一个口红,一个月卖六百万人民币,创造了一个记录,印证了深圳是有态度又有活力的城市。今年还没有找他们,他们就主动找我们了,这样的事在以前不可想象,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载体,所以今天深圳提供了大量的,当然这城市非常好,再加上有很好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这样展演的场地,越来越多的时尚界的同志把他们的首发活动落地在深圳。我们希望有这样的空间成为重磅展演的第一现场,不久大家会看到很多品牌的重磅发布活动会落地在深圳。
这就是空间带来的价值。这是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不是说有一个空间之后,就去同填充一些东西,而是要用价值的来填充。
第三问自己的问题:用这些城市空间的时候,我们只能跟着节点、热点策划活动吗?我接下来分享几个图,就是我们怎么运营这些城市空间。工作重要的时刻得到见证之后,城市人的记忆。这张图是2018年的2月份春节,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小心思,我们希望在这个城市空间里面每一场活动变成一场派对,让大家享受这种愉悦感。那个春节布置了一些樱花,在高街上,整点时刻撒下樱花花瓣,就这样的举动,连续即日的客流量都在25万人以上。这是不能想象的事。
这是9月份万象天地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想把音乐和节日的氛围分享给大家,这个是完人通巷,这个是11月简单活动的召集,就是高街。我们就是简单生产内容,就带来大量消费者,他们来参与就是感觉是个派对,让自己快乐,表达自己的主张。这是12月,其实做这场活动的时候很简单,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有很多北方人,北方人见到雪是习惯了,南方人没有见到雪,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唤醒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布置了几台造雪机。这是人民日报做的时光博物馆,非常轰动的一次活动,同时还在为这个城市不断制造新的事件,引起了万人通巷。这是巴沙的时装秀,去年这个时装秀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几十个品牌在这里展出。这是芝麻街的活动,经典的IP也唤醒很多人年轻时候的记忆。
第四个问自己的问题:可不可以用一个内容面向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需求是不一样的,万象天地我们也思考,在做内容运营的时候,一定要有选择性,不一定所有做,大家的需求是多元化。所以这个问题是选择特定的社群角度切入,通过社群影响和塑造公众的生活风格。首先我们确定一件事,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这个城市潮流的地标,所以我们设立了一个叫趣浪来潮,这个是对消费者生活内容持续提案的承诺和行动,因为这个城市空间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做这件事。
通过四个方面更多地做趣浪来潮,不管是潮流、艺术、运动、电影戏剧,其实还是要回到原点,要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创造与艺术之间的桥梁。比如说在潮流方面,我们自己专门做了是MIXC LOOK,有自己街拍的手册和运营的内容,有一天不小心可能成为街头被访问的达人。我们也持续连接商户品牌持续,为公众带来一线潮流讯息,所以接下来在万象天地会看到很多新锐的店铺。这个是今年的剧透,就是持续连接艺术家的创造力,为公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我觉得我们是中间的载体,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这个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希望运动起来,联合优质运动品牌,基于共同的运动爱好形成稳定的社群团体。这是电影戏剧,我们主动策划了公共生活的活化社会,还有今天来到这个剧场,一年有很多场的演出。
这是我们做的活动,我们希望每一年大店庆祝的时候,万象天地所有的社群相聚和狂欢变成一个节日,让不同爱好的人在这里找到幸福瞬间。 刚才是用提问的方式回答了我们怎么做理想国,其实很简单,就是站在了生活的立场上通过内容连接人跟空间,通过情感传递共鸣,始于生活,服务大众。
我们也希望万象天地所创造的理想国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可以成为一个平台和窗口,让这种城市空间变成一个城市的秀场、变成城市的灯塔、变成灵感的创作之地,希望你在这能看见世界,在这里也能被世界看见。
主持人:听完几位嘉宾的专题分享,接下来是大家更期待的思想与智慧的交流碰撞环节--圆桌对谈。我们再次掌声邀请方才分享的4位嘉宾,围绕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议题,结合前面的分享主题展开更深入与专业的讨论.对谈嘉宾: 趣城工作室创始人 张宇星 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邱维炀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 薛升伟悉地国际集团总建筑师 朱翌友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所副所长 钟文辉 接下来把话筒交给张博士。 张宇星:大家好,非常明媚、开心的下午,我也很荣幸到万象天地来参加非常高水平的,也是非常有情怀的论坛。我刚刚在另外一个场地开了非常严肃的会议,换了一个现场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城市、商业,关于万象天地很有意思的感想。刚才几位嘉宾的分享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深圳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实践者一贯的风格。刚才几位专家谈到的话题都是跟公共空间和生活品质有关系,我作为论坛的主持人,主要请几位嘉宾谈有意思的观点。 先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天论坛的主题,也就是与城市共美好,在大的环节下,我们的公共空间现在实际上个人认为有问题的,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所有人最大的公共空间是什么?就是手机。而且这个公共空间是巨大的系统,每个人每天起来的事情不是买东西、交往,是先打个手机,因为手机是后面巨大的公共空间网络,当然是虚拟的。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抵抗手机,都在面临另一个公共空间的威胁或者竞争。类似像万象天地,包括城市也提供了大量的美术馆、图书馆、街道这些公共空间背后,都面临另外一个对象,就是虚拟空间。我们现在作为新的公共空间的提供者,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种竞争?我想先请几位专家给大家分享一下。先请薛老师。
【主持人】:听完几位嘉宾的专题分享,接下来是大家更期待的思想与智慧的交流碰撞环节--圆桌对谈。我们再次掌声邀请方才分享的4位嘉宾,围绕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议题,结合前面的分享主题展开更深入与专业的讨论.对谈嘉宾:
趣城工作室创始人 张宇星
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邱维炀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 薛升伟
悉地国际集团总建筑师 朱翌友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所副所长 钟文辉
接下来把话筒交给张博士。
【张宇星】:大家好,非常明媚、开心的下午,我也很荣幸到万象天地来参加非常高水平的,也是非常有情怀的论坛。我刚刚在另外一个场地开了非常严肃的会议,换了一个现场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城市、商业,关于万象天地很有意思的感想。刚才几位嘉宾的分享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深圳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实践者一贯的风格。刚才几位专家谈到的话题都是跟公共空间和生活品质有关系,我作为论坛的主持人,主要请几位嘉宾谈有意思的观点。
先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天论坛的主题,也就是与城市共美好,在大的环节下,我们的公共空间现在实际上个人认为有问题的,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所有人最大的公共空间是什么?就是手机。而且这个公共空间是巨大的系统,每个人每天起来的事情不是买东西、交往,是先打个手机,因为手机是后面巨大的公共空间网络,当然是虚拟的。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抵抗手机,都在面临另一个公共空间的威胁或者竞争。类似像万象天地,包括城市也提供了大量的美术馆、图书馆、街道这些公共空间背后,都面临另外一个对象,就是虚拟空间。我们现在作为新的公共空间的提供者,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种竞争?我想先请几位专家给大家分享一下。先请薛老师。
【薛升伟】:我觉得虚拟事情的争夺是未来会越演越烈,这也是经常说要增强线下世界的体验性,如何能够以体验的,网上所不能提供的温度,人与人之间非常实在的交往、社交去对抗虚拟的世界。所以某种程度上,就像今天论坛主题所说的,我们如何在创造一些让各种行为都能够在那边找到合适的发生地的场所。
您刚才提到博物馆、美术馆,我觉得这些场所过于高冷,很多时候有代价的,你要买个门票,里面的活动要常年策展,所以更新频率低。但是像今天所在的万象天地,自从开业,365天,天天不打烊的场所。哪怕购物中心在12点之后真的关门了,我们的空间广场、里巷还在运作中,在这里通过包先生所策划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你能够确确实实在这边找到社群物以类聚的感觉,很多的线上世界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就能够在这个场所里面发生。
所以我觉得一个最具公共空间性的体验的商业,可能就是我们,当然还有更多深圳在做的,比如说在海岸线或者滨海空间自然开放空间的打造,这些可能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普通老百姓能够体验到的最真实感受的地方。
【邱维炀】:我想我们一直或者之前对于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确实剥夺了我们对现有空间的需求。一直以来我们的反应就是我们怎么抗拒它,怎么打造更多的,不光是体验空间也好,是拒绝虚拟空间在外,我们鼓励多有现实的互动空间。我的观念也渐渐在改变,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未来的虚拟是不可抗拒的,我们还没发现或者还没找到很好的共存模式,但是我相信未来真实空间的生存肯定要与虚拟一起的,那也在探讨怎么跟虚拟空间一起共存。是不是有一些地方,不管是博物馆、美术馆才能上到虚拟空间,当然这是粗浅的想法,但是我认为未来一定要共存。
【朱翌友】:这个问题我是赞成邱先生的说法,我认为我们的实体空间很多时候要反思自己,虚拟空间要客观存在已经获取了很多人的青睐,有很多亲密的接触,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学习,可以共鸣的。举个例子,像万象天地这些做法,很多时候跟网络虚拟世界强调内容、短频快的模式很接近,以后的商业也一样,你接口很少,很有限,内容是很保守、恒定的,这些特点跟网络世界实际上差异很大,事实证明这些也越来越在网络的冲击下没有还手之力。我们说深度是属于个人的,所以可以看到网络是深度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内容为王。另外还有一个个人的感触,网络空间给我们一个提醒,未来绝对是年轻人的。
【钟文辉】:我是做规划的,2008年做大涌,把邱总的规划译成我们的城市更新。刚才张老师说的公共空间,我觉得未来一定要更包容,我身边的不同年龄人都在拿手机。但是公共空间并不是每个年龄群都会进入。刚才包总讲的商业策划非常吸引人,好的物质空间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大冲对我而言,有两点,我去那边买票去广州,还有我毕业朋友在那边,再也不会进去大涌别的地方。而拆完之后,我常带我的朋友、父母亲戚去但是往往最后喜欢万象天地都是年轻的人群。我爸妈不会愿意再去万象天地,找不到他们合适的,他们要待在那边,或者找到乐趣点的地方,可能真的不是看手机来的有意思。
小孩子,我会跟我女儿去,他们会更愿意去到万象天地里面的游戏场所,而不是高街、里巷,他们会进到各个游乐场,所以我在想,未来这样大体量的城市更新项目会有很多,如果公共空间真的要足够吸引人来去主流,一定要面向更多的年龄层群体,深圳市民虽然是年轻人城市,但是也要兼顾到小孩、中年人、老年人的诉求,所以有可能不一定都是商业这么活跃,这样的潮流很吸引人。
但是我也发现,我跟我朋友沉浸在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以前很喜欢,觉得这个艺术气息很浓厚,待在那边有很幸福开心的感觉。但是慢慢年纪上来以后,周边的人很年轻,会认为这个空间也很精彩。所以未来有可能,公共空间有可能跟真正的公园、自然的东西,甚至面向儿童或者老年人友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或者面向人的本质的话,会更吸引人过来。
张宇星:这个启发了我第二个问题,很多人理解公共空间跟虚拟空间的竞争,为什么虚拟空间这么有意思?因为不限人群,老年小孩年轻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场所,没有说年轻人只玩手机,老年不可以。但是我觉得恰恰相反,虚拟空间有个巨大的包容性,这也是它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这是第一个特别值得公共空间学习的,就是包容性。
第二虚拟空间的记忆性。我们传统的公共空间,我们没有记忆效应,都是一晃而过,今天一个秀场完了,明天再看没了,再来一个新的永远都是新的,旧的没有了。但是恰恰虚拟空间比我们的真实空间还要真实,因为我们看到以前所有的信息,想搜索,我在虚拟空间能够看到前天,或者昨天的信息,这是比我们更真实的地方,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所以第二个问题是未来我们的公共空间,如何变成一个更加真实的现实空间?我觉得现在去一些公共空间,比如说万象天地,挺好的,每天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有一种感觉是超现实,太炫了,跟我生活好像比较远,那未来能不能打造一种新的,更加接近现实的公共空间,比超现实更加接近现实,不知道国外有没有类似的案例?请几位专家分享一下。
【薛升伟】:其实这个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补充,也是回答第二个问题。其实我们的邻居香港(英文),刚开业的时候,是在香港的工业建筑的旧改,是一个垂直的购物中心,刚开业是大概十年前,在中庭有一个互动装置,是一个滚动的屏幕,做得蛮艺术的,有十几楼高的中庭可以从那个地方一直画下来。当年吸引了很多人过去,因为那个留言瀑布你可以发一个短信,你想向谁说一句话,可以在留言瀑布上显示出来,所以我想以这样的案例回答博士问的问题。
我们的公共空间某种程度上也在走向数字化的发展,刚才我讲的案例其实就是把我们虚拟的无线跟实体的空间互动起来。其实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的商业领域里面。我们每天购物的行为,你的喜好,不断在被各种背后的手机、平台,被商场、被商家给收集起来,未来这个技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云计算的发展,你会发现我们的公共空间一进来的时候,会像一个老朋友一样,通过你的手机、便携式装置在告诉你,在向你说好,在引导你进入这个商业,根据你的兴趣、爱好,甚至你在虚拟空间的搜索习惯,会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愿意参加哪一场活动,哪个品牌对你有最大的吸引力。可能会给你不断发,引导你逐渐去,就像现在的抖音平台、头条平台,都在不断地分析、判断这个人的年龄层次怎么样,未来有形的商业也会做同样的事。所以说线上线下将是无缝的融合,我们很难再分清哪个是线上,哪个是线下。
【邱维炀】: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探讨,我们已经探讨很久,可能有20年以上。之前我记得我在虚拟空间探讨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案例,我在机场的时候看到机场的显示板,看到某某航班已经落地,对我来说这个航班确实已经落地,只是看到显示板显示之后,这个对我来说是虚拟和真实结合。
那问到的是让公共空间更真实。那对于真实的认识,是更有一些记忆。那怎么更有记忆?我回看更传统或者更经典的场地,我认为能够生存越久的空间就是越真实的地方,那它必须有包容性,爱来这个地方,才会对他有记忆,才会珍惜他保留他,如果不能跟随时代包容,肯定会被淘汰。这个是我想说的,是一个空间更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个是主要的元素。
【朱翌友】:真实的空间,所以我开始想,也不是哲学高度,那什么是真实?刻度是什么?真实可能来自经验,经验要跟时间相关,所以是有经验有记忆的,很容易来评判,或者认为它是真实。就像一个小广场,小时候经常去看露天电影,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公共空间特真实,但是我来到这,刚进来这个剧场我没法用真实来表达,因为我没有印象,包括这个剧场本身也没有受到时间的磨炼。要定义真实的空间逃不掉时间的维度,所以要造成真实的空间,换句话说也不用那么悲观或者急功好利、紧张,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有一些时间或者刻度会为这些场所刻上真实的烙印,我们要做的就是每次触动这些场所的时候,我们要用敬畏的心情看这些时间、痕迹。这样积累下来之后你会发现那个空间是相当真实,给这样的感觉。
【钟文辉】:我是这样觉得的,公共空间如果要赢虚拟空间,肯定要吸引人。现在深圳每到周末找地方玩,会觉得越来越少地方去。海边、大型的公园、商业综合体,会发现越来越多人约会是在商场里面。但是我觉得选择性是单调了一点,我小时候在深圳长大,公共空间没有什么概念,就是大的公园和街道,我觉得街道是很重要的公共空间的形式和载体,有足够趣味的街去逛就能让人足够想逗留。像福斯特的方案,我们第一次看到觉得像华强北,但是设计始终不如现场的感受,我们再去走,会觉得太可惜了,这条街太短了,走几下就没有了,因为你一旦发现,跨过铜鼓路往西,空间就没那么有趣,不能吸引人。所以这是一个蛮大的思考,如果街道如果能够足够多元,而且能够蔓延,是不是能够让更多的人群找到他想在公共空间逗留的原因所在。
我每个暑假会带爸妈和小孩旅游,刚去了台湾和日本,我会发现爸妈会喜欢逛街道,在逛的时候进入各自喜欢的店铺当中,然后在一个时间点集合。因为他们会负担得起,不见得在万象天地都得消费一个挺贵的饭,或者买很贵的衣服,不是每个人能承担起的消费,然后出现在很潮流的街拍当中,如果烟火气息更重,如果在那些租金没有那么高的地方,可以出现不同人群的街道场所,我想会有很多人愿意夜晚吃饭之后在这些地方散布,未必是一个公园,而是在街道当中就有舒适的感受。
【张宇星】:谢谢。第三个问题,我刚才特别受启发,现代商业综合体跟之前不一样,他在创造内容,在做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做的事,之前为什么商家要开美术馆,我这里面大量的一些分享的活动可能都是商家。但是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流量,比如说万象天地处于一个很好的交通枢纽,位置很好,人流肯定是没问题的。那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大家交通条件都很好,流量也很好,实际上如果没有内容,没有活动,那你就没有流量,这是第一个做商业综合体面临的背景。
当然这里面有矛盾,我当时也研究过商业综合体和消费综合体,之前涉及的商业综合体很简单,就是设置一家动线,让所有的流量进来要消费,给你设计各种类型,吃、购物、消费、娱乐,反正一定要消费,所有人来了以后形成消费的流量。现在有一个问题,我先要把流量吸引进来,这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进来一定要消费。但是有可能产生一个矛盾,流量很大,人来了,不消费,包括万象天地也是这样。因为城市就是这样的状况,所有人来了都觉得最好是免费给我提供内容,我在那看,但是没有必要买东西。这就是一个矛盾,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有责任有义务创造公共生活,但是这种流量可能不一定可以转化为商业流量,那怎么办?作为商家或者用户运营者,如何面对这样的矛盾?
我是尽量要提供更多的共享的公共生活,有品质的内容,但是有可能不一定能够创造真正的消费商业流量,还是说回到之前,一定要消费才能提供公共生活,这个矛盾作为未来商业综合体的运营者要如何来解决?
【薛升伟】:因为我也是一直在从事整个商业的规划、设计,其实某种程度上在现在这个年代,更多我要通过制造很多的内容带来流量,所谓的流量,在网上点击数,在现实是(英文),会带来多少个人,至于这些人能不能真正转化为消费力,这个其实不只是开发者,商场的营造者在想的,更多的是每个商家他们的责任,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我通过制造这些内容、事件,带来了大量的人流,那同时我要给这些众多的商家提供这样的可能性,至于能不能转化为把人吸引进店,这个又是每个商家该问自己的事,为什么有一万人从你门前经过不进去,这是每个店该想的问题。
这也回到设计的哲学,就是商业设计的原则,我们做这些空间,不但要让它变成非常丰富有趣,其实最重要让商户成为空间中大家能够感受的主角,而不是为做空间做空间,所以存在一个平衡度。我们可以追求建筑的感觉,做了很多的实体,为了营造峡谷,但是如果做过了,就把人家的店头全部挡住,这个店铺其实做这么多东西是吸引过来,把人吸引进来形成购买力。所以作为规划师和设计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非常平衡地做好,所以经常说,我们在商业设计中的原则,是要让商户成为空间的主角,其他我们做空间的而且,不但要让大家很舒服,所有人来,不光是免费还是,来这个空间很舒服。那让大家舒服也要满足商家的需求,做到两者的平衡。
【邱维炀】:这个问题其实刚才我在分享的时候也有提到,一系列苹果旗舰店的设计,苹果旗舰店最早也是最大的消费主力,但是近期已经渐渐被转换变成网上的消费。但是苹果还是一直投入苹果店的建设和设计,因为它带来的不只是实体的消费,还有品牌的宣传,这个还是有功能,所以也看到一系列的店面在转变,变成休息面最多,或者互动交流面最多,也是一直在进化。
我觉得以一个设计方来说,怎么样让人去消费?我觉得这个是公共市场竞争,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商户做得好,是人家想要的,自然有人来消费,那也意味着这个商户不是永久的,要定期更新的,不会是长久的,因为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一直在改变。对于一个设计方,我们的任务必须让这个空间灵活地转变,比如说之前在机场,最多的商业就是免税店,那近期更多的是餐饮,怎么能够让免税店和餐饮生存更久?我相信是灵活和包容的空间才是可以生存的空间。谢谢。
【朱翌友】:对于建筑师,这个问题我是放弃抵抗,回答不出来。因为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掌握数据的华润的人能够客观回答,有一个流量数据表格,知道所以然。另外这是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就算网络也有同样的问题,网红等等,他先得把眼球吸纳过来,再考虑能不能存活,而且市场现实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确谁也把握不了,在风头上的,一批一批没了就没了。所以流量的辩证关系,没有流量肯定没有购物量,有了流量肯定有购物量,但是至少作为建筑师要为流量负责。
【钟文辉】:张老师描绘的场景是非常期待的,要流量就证明这个空间有足够高的品质,证明商家有很高超的商业技巧。华润真的很厉害,华润做的万象系列的产品,不管哪个区位都火,所以像包总讲的,下雪的那些或者举办一些发布产品,都很有趣,真的很厉害。但是如果想要这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出现,不仅要对物理空间设计有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还对每个市民的基本素质和素养也得有很高超的要求。 因为我们有想过,我们一直做儿童友好的事,我们一直在想,深圳有没有一个街区,这个商户是说我的小孩放在这里很安全,你可以安心去逛街,甚至也提供水,和服务给你们。我觉得那得完全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因为人都贪便宜,都喜欢去到咖啡厅坐下不喝咖啡,如果不买就不让坐,很难兼顾这样的需求和市民对公共空间力度的匹配。我希望深圳未来如果能有这样的场所提供给不同的人群,那我觉得是市场很大的进步,可能有一天华润愿意做这个事,我出租的商户不愿意,但是自己的地方愿意做这样的空间,也是让市民不断建立好的组织培养,我不会来到这边抽烟或者赌博,不会干这个事,可能就是下来歇脚,看书,等朋友,这样的场景我觉得会更加吸引人或者迷人。
【 张宇星】:接下来把时间留给观众。在座的观众对嘉宾可以提三个问题。
【问】:现在的消费潮流趋向浅薄化、短频快,那对整个的社会精神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怎么在空间里面抗拒这种负面因素?谢谢。
【薛升伟】:您刚才说浅薄化、快时尚,这就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你也不能说浅薄,其实大家很明摆,就有这么多时间,当这么多时间做选择的时候,你不能在我选择里,那就不考虑。所以说并不是人们没有热情做这个事,而是我要在前三秒抓住你的热度,我能够在当你想起一个事的时候你能够想到我,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只有老大存在,所以某种程度上要求是很高的,对我们的商家,举个例子,就以深圳来说,每个旧改就是城市综合体,每个城市综合体在旧改中,每个综合体都不一样,所以这不光是设计师和开发商,我们的商业策划团队所有人要共同想的问题。我们只有真正地解决了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创造需求的,这点可能是大家都要思考的地方,不能同质化地竞争。
【问】:我的问题是,像万象天地经过非常成熟的开发商的开发以及运营,有经过非常优秀设计师的操刀,证明是非常成功的项目,体现持续的城市活力。刚才我听您的问题,像虚拟的公共空间跟现实的公共空间是否竞争,我有个疑问,像万象天地很优秀的很高品质的商业公共空间,跟城市的很大尺度的开放的广场或者自然的公园,这种公共空间是否有竞争,或者未来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比如说街道、开放的广场、公园,他们的提升方向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比如说刚才看到高街的活力非常多样,也会承载一些瑜珈的活动,但是瑜珈的活动也可以承载在城市的公共公园,但是公园只有建设的主体和设计的主体,没有运营的主体,所以呈现的活动比较单一。所以想问一下这个问题。
【邱维炀】:里边的问题蛮多的,刚才我也在想薛总刚才说的,在十几年前规划万象天地的时候,带着美国同事过来,美国同事问深圳的城市中心在哪里。薛总回答不出来。那我过来这个项目也是八九年,那这也告诉我深圳之前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城市中心,所以我们打造一个像万象天地多元化的城市,商业也好、空间也好,其实是在丰富或者增加了现在深圳现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中心,因为现在深圳城市中心到底在哪里也很难回答出来。
对于商业虚拟不管实体也好,还是消费的浅薄化问题,我想这可能是有一个综合的想法,我认为现在最奢侈的消费品,就是时间,时间现在是最高端的奢侈品,大家买的就是时间。比如说现在最好的旅行景点是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只有你能够在这边,没人进得来,所以以这个思维去推敲,任何一个城市空间能够得到最多时间的地方,就是现在最奢侈的。
【张宇星】:我也补充一下,刚才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有一个核心店,就是商业空间在提供公共空间的时候,其他的城市空间也在提供公共生活。我觉得这两者有竞争,但是竞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方,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今天的主题,所谓的公共品质。品质本身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需要我们塑造出来的,类似万象天地或者很多的美术馆、深圳湾公园这些公共空间,实际上是我们塑造出来的,之前是没有的。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是大家共同在塑造一种有可能存在的公共空间,这就是我们公共生活的重新定义。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比如说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就是一个基本定义,可以存在无穷多的公共空间类型,我们以前可能认为公共空间就是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现在看,可能一个商店就是公共空间,甚至一个幼儿园也是公共空间,一个学校也是公共空间,为什么不可以?任何地点都是公共空间,所以对公共空间的维度我觉得是加大了。当然这个对我们的设计师和运营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 薛升伟:我想补充一下您刚才的观点,也回答这位女士的问题。其实自然空间跟商业空间两者互相在争夺吗?是的,是在争夺。可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很多项目其实是把两者打通,就是自然空间跟商业空间是融为一体相互补充。那就以深圳最典型的案例来说,拿设计的深夜上层,通过一个上层是把我们原来被快速入所隔离起来的山体公园,莲花山在没有城市之前是一个山体的,但通过这样的上层的项目,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就叫缝合城市,山谷漫游。我们利用购物中心的屋顶连接的两条天桥,一条跨过立交的莲花山,另外一条深到了笔架山。所以通过商业项目我们把两个被城市发展隔离出来的生态孤岛,新又联系了起来,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公园,深夜上层变成去莲花山和笔架山的三大门,你爬完了这些山之后可以在那里冲凉吃饭,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项目,都在做这方面的探讨,把商业跟自然充分联系起来,他们不再对立,是更自然化的空间来到这里,你能够体验两种不同的生活。
【问】:您好,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我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方向。刚刚提到一个现象,有很多的流量来到大涌这边,但是不消费,我目前对这个也有研究,这种消费是排斥低收入人群的现象。如果说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来到大涌,我可以一个月来两三次,但是如果在这边消费一次,都会让我肉疼一个学期甚至更长,也不能说我们素质比较低,可能我们毕业之后,或者三年之内都不能够拥有在大涌消费的能力。我在社会学方面有一个公共生产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关系促进了空间生产,未来在公共空间是不是能够吸纳这个理念,让商业空间更加多元、包容。甚至来到大涌这边,感觉这边应该加一条菜市场,因为我在城中村最大的观察是他的交往是十分包容,比如说在街上遇到一个邻居可以亲和地打招呼聊天,但是在大涌这边是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小姐姐,但是没有胆量交往,因为很有可能阶层不太相符,有可能是千金小姐,而我只是一个大学生。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未来像这样的高端商务地区,是不是应该降低基层差距感,就是要通过刚刚说的,空间生产的社会关系去促进空间的生产。这方面各位是否有建议或者意见?
【张宇星】:非常深刻也很难回答,这个命题很好,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上现实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公共空间的提供者,不可能解决城市所有的问题,只能解决一方面,所以整个城市是非常复合的综合体,每个角色在里面把事做好,就是对于城市有贡献。
【朱翌友】:我觉得您的回答挺不错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要把考虑的度或者空间范围要更广才行,要解决社会阶层差异的事情,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层次的问题,某个开发商或者某类项目肯定很有可能不是回答你这个问题的抓手、落脚点,但是既然是公共空间,它多少会对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提升。再往另一个角度想,不同阶层的人的需求都不一样,那么今天作为学生也好,其他阶层也好,至少今天你们有这个公平的机会走进这个场所,并且你看到非常开心的事,那么对于这个项目,对于此地来说,我认为它已经在为这个阶层的人贡献出了一份社会责任。
这个就像网上的一个照片,我印象深的是一个乞讨者在广州夜晚拿着一个可乐,他很开心看着天上的烟火表演,眼睛里都是幸福和满足。你说烟火表演和解决温饱问题有多大关联吗?你说烟火表演是不是对于乞丐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往广度和深度想一下。
【钟文辉】:我觉得消费没有鄙视链,城市太大,人群太广,没有高阶消费看不起低阶消费,互相鄙视,只是人群不一样,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是大涌改造万象天地变成这个地方消费起来的问题,当然如果深圳每个地方都是大涌改造成万象天地,那么肯定有问题,因为整个城市还是有足够的包容度去容纳不同阶层的人群,只是我们怎么选择,怎么看待每个地方的互联和共生的关系。因为城市总是提供不同的机会给不同阶层的人群获取到想要的服务或者产品,这也是深圳这座城市40年发展以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来的魅力所在,能在这边学习进修,也能找到很好的就业机会,或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有消费的能力,就去到这样的场所。这是城市提供给我们的,这是公平的,而不是说消费不起就不来大涌,我觉得内容自信,年轻够活力的信心就可以,不一定要穿一身网红大牌的衣服才敢走在高街,我不会街拍我觉得我内心也很美丽,我就觉得一样可以来到万象天地来去感受深圳这座城市带给每个人的活力。
【张宇星】:谢谢几位嘉宾的分享,今天这个论坛是持续了四个小时,我个人很有收获,我觉得大家讨论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关于公共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的运营者,提供者以及跟城市的关系。我相信深圳作为未来中国下一代非常理想的中心城市,实际上它希望非常多的城市的公共空间的提供者,这些提供者不仅仅是政府,也包括企业、商家、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优质公共空间的供给,所以城市的公共空间的供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跟别人关联的,别人提供越多我们得到越多,我提供越多,别人也获得越多。所以公共空间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只有共同创造,共同建造的过程,我觉得才能让深圳更美好,也会让大涌更美好,也会让万象天地更美好。
谢谢大家,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
(原标题:直播 | 与城市,共美好——2019华润城规划设计实践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