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常务副省长毛超峰认为,《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019年)》(下称“营商环境40条”)存在诸多海南特色。
12月10日,海南发布“营商环境40条”,从开办企业、获得信贷和改善融资环境、纳税便利化、跨境贸易等11个方面提出40项改革措施,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毛超峰认为,“营商环境40条”的海南特色体现为大大压缩企业开办的时间,三天之内要办结;逐步探索将施工许可调整为备案,将建前审核转化为事中事后监管;将设立省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重点产业投资发展基金、企业纾困基金,对企业提供支持等。
12月17日上午,时代周报记者从海南省发改委体改法规处了解到,为了摸清海南营商环境现状,从去年8月起,海南省发改委先后进行两次专项调查;同时,海南省统计局对1300多位企业法人进行电话访问—专项调查与电话访问均反映出海南专业服务国际化水平低、企业融资问题突出、社会诚信与法治环境不完善、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营商环境40条’就是主要围绕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但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营商环境40条”中的内容,以补课成分居多,只有少部分在进行探索:“海南要建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必须在税制结构上做出重大调整,否则很难吸引国际资本。”他预计,最晚2021年,海南一定会出现简化税制、降低税率方面的改革。
改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参考国内
为了推动自贸区建设,今年5月和6月,海南省工商局分别发布两批共14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海南全省市场主体突破74万户。今年4月以来,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0万户,同比增长23.1%。此次“营商环境40条”的出台,是海南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
“既与国际营商环境建设前沿保持接轨,又结合实际增加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内容,在全国属首创。”海南省发改委主任符宣朝在12月10日的“营商环境40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营商环境40条”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对标国际,深度解读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另一方面,参考国内,结合当前国家和海南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政策措施。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营商环境40条”里的干货颇多,包括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由106项扩大至130项,扩大旅游、农业、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改革事项范围;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动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到“企业一叫,政府赶到;企业不叫,政府不扰”等。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一叫,政府赶到”要求政府扩大服务清单,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平台和信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而“企业不叫,政府不扰”的背后,则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两个清单,一长一短,实际上给了企业更大的自主空间,也要求政府进行职能转变”。
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最深。2012年,光大集团旗下的光大环保能源(三亚)有限公司落户三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范高文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亚营商环境比较公正、规范,政府务实高效的作风是公司项目得以顺利、高效推进的重要原因。
在“证照分离”方面,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的具体事项表》共有106项涉企(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审批事项。李世杰认为,海南在此基础上再扩大24项至130项,新增动物胚胎、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装置、文物等方面措施,均有较大突破。
李世杰建议,实施“证照分离”后,下一步海南可以率先探索“照后减证”。“目前各类许可证太多了,未来可以大量减少不必要的许可证,甚至实现许可证的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之外,企业可以自由进入,不再颁发许可证。”
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方面,今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正式批复同意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建设方案,并将于2019年1月1日开始上线运行。毛超峰表示,目前,海南正在积极推动与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相配套的分账核算业务和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尽快出台。
作为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仅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毛超峰表示,海南的自由贸易账户以上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蓝本,努力实现“存、汇、兑、融”四方面最大的便利化,其特点是在自由贸易区的自由贸易账户基础上,衔接下一步自由贸易港,符合国际化、便利化。
值得一提的是,“营商环境40条”发布后,海南省政府每年将委托第三方对全省及各市县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估,并在每年7月1日前公布年度行动计划。
仍处追赶阶段:税制改革待突破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改善营商环境,陆续推出系列举措。
辽宁、黑龙江专门成立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负责全省范围内营商环境工作的统一协调;今年7月,广东印发《广东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推出30条具体举措;11月,北京制定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确定了近三年营商环境改革的“时间表”和“施工图”。
对于海南的营商环境,今年4月发布的“中央12号文件”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跻身全球前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将这一目标解读为,“2025年之前,海南的营商环境要向上海看齐,2035年营商环境要向香港看齐”。这意味着,海南要用7年时间赶上上海,17年时间赶上香港。
目前,海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滞后,中央提出的目标无疑是一道严峻的考题。11月27日,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主持海南省政府常务会议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支持企业发展作为政府一年365天日常的事来做,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重要的工作来落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营商环境40条”的内容比较具体,从不同角度激活市场活力,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吸引企业到海南发展,是海南建设自贸区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徐洪才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相较于上海等地,海南目前仍属于追赶阶段,“追赶是必要的,只有营商环境还不够,税制改革也是重要的一步”。
李世杰对此持相同看法。他认为,此次发布的“营商环境40条”虽然明确提出纳税便利化措施,在海南全省推广涉税事项网上办理,但并未涉及实质性的税制改革。“这次没有放开,是可以理解的。”李世杰认为,一方面,海南没有调整税制结构的权力,需要中央政府和全国人大的授权;另一方面,税制结构的调整影响重大,或导致大量企业蜂拥而至,需要非常慎重。
李世杰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海南当前要做的,是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3.0版。真正能够体现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可能要等到2021年前后。”在李世杰看来,实质性税制改革是海南最该补的一课:“根据中央要求,2020年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最后一年,从2021年开始将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通常在2020年的下半年或者2021年的上半年,官方将会出台自由贸易港的总体方案。届时,海南该补的课应该都补上了,进一步开放的框架将会建好。”
李世杰建议,未来的税制改革可以采取定向的方式,即只针对境外投资者或境内投资者中的国际业务部分,而非面对所有企业,“否则,国内大部分省份的企业为了享受低税率待遇,可能都会将总部搬到海南。”李世杰认为,中央支持海南进一步改革开放,目的并不是要把全国资本都吸引到海南来,而是要以海南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继而吸引全世界资本。
(原标题:7年比肩上海,海南营商环境40条待破税改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