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吴晓薇 韩肖)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对于2018年出现的咖啡“致癌”观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公众科普,在面对谣言时理性认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咖啡被贴致癌标签
2018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下达了一份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者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标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相关信息经舆论传播后,引发了消费者对“咖啡致癌”的高度关注。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306条,新闻网站文章5212篇,移动端文章数 4538篇,微信公众号文章3.9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6439条,博客506篇,论坛发帖1089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4月初,“星巴克咖啡含丙烯酰胺致癌”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中疯传,多个新闻媒体、微博、微信自媒体对相关消息进行科普辟谣,舆情热度较高。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海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专家解读: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
丁钢强表示,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对人和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对动物还具有生殖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但所有这些毒理学数据均是基于丙烯酰胺,而不是咖啡。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并不能推导出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
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WRCF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喝咖啡会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证据还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例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肝癌。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仍然主要来自炸土豆制品。由于我国人群咖啡消费量很小,就咖啡中所含有的丙烯酰胺而言,人体的暴露量是很低的。如果一个人体重为60kg,他每天至少可耐受156μg丙烯酰胺,相当于12kg咖啡提供的剂量,约等于30杯中杯咖啡。即便是把咖啡当水饮用的人,一天也很难达到这个数量。
丁钢强建议,“量效关系”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离开剂量谈“有毒、致癌”会对消费者产生极大误导。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公众科普,在面对谣言时理性认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他同时建议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尽量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原标题:2018食品安全热点一:咖啡“致癌”论引关注 ?专家:尚缺乏证据表明咖啡致癌)